王家年散文:雨花石遐思

标签:
望月文学文化文学图片 |
分类: 望月文学 |
雨花石遐思
文/王家年
雨花石,为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产于六合、仪真一带。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欣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
雨花石欣赏,《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雨花石。“通灵宝玉”的形纹特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这样描述的:“只见状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与雨花玛瑙极为相似,曹雪芹自小生活在南京,13岁才离开南京,按理说他完全应该有着雨花石的阅历。贾宝玉的“衔玉而诞”,可能是这种南京先民习俗的遗风了。曹雪芹为何指石为玉,答案:贾宝玉者,假宝玉也。
雨花石作为一种观赏自然形质色纹的赏玩,应是它成为观赏石的一个标志。北宋中晚期,雨花石开始成为文人的审美鉴赏之物。类似的玛瑙石在其他地方多有发现。如杜绾《云林石谱》一书介绍了数种玛瑙石,如峡州宜都县、泗州盱眙县、宝积山与招信县等地产玛瑙石,纹理奇怪,有的需要打磨才能观赏,佳者甚至进贡为宋徽宗所供赏。“六合石”:“真州六合县,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彻。土人择纹采或斑斓点处,就巧碾成物象。”雨花石有类似玉石加工成雕件的做法,宋代出土文物时有发现。在当时,雨花石虽已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石种,但注水供赏的习俗似乎还没有出现,人们还是把它作为玉石原料来看待。
元初名儒郝经,元世祖中统元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国信使,南下出使南宋议和,途中被南宋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达16年之久,他不为利诱,坚守名节。期间,当地所产的雨花石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中统五年写下了著名的《江石子记》,为雨花石赏玩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提到:“仪真濒江,土脉秀异,或过雨,或治地,每得石子,皆奇润可爱,诸色备足……每得一,则如获物外之奇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烟,置之盘盂之内,而簸弄于明月之下。方为热中,而忽洒然。故尤嗜于他物,而常置诸座右。”文中详尽介绍了雨花石的形色纹之美及观赏之法,清水盆供,且在夜色明月之下。这是雨花石注水供赏的最早记录。
雨花石之称,出现于明代晚期,如文学家张岱写有《雨花石铭》云:“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状,不可思议。”
明代万历年间,雨花石收藏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收藏鉴赏的高峰,出现了诸多雨花石鉴赏文章及大量的吟咏诗篇。这应归功于书画家米万钟。
米万钟是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后裔,善书画,喜蓄石,素有石癖。万历三十六年,米万钟从四川铜梁县令改任六合县令,历时两年,后改任户部主事。期间,在当地的灵岩山涧发现了纹彩斑斓的雨花石,并大为激赏并收藏。当地文人孙国敉与米万钟过从甚密,作有《灵岩石说》,记录了米万钟玩赏雨花石的经历。孙国敉对于雨花石“虽非玉非玛瑙,而其实有玉与玛瑙不能及”的质地予以了高度评价:“外国玛瑙有此石子之润,而无其文,至世俗所云缠丝,斯属奴隶矣,吾邑赏鉴家谓之没石气。以端圆扁薄为贵”。雨花石有几种不同玩赏方式,他认为手赏为神品,水养次之,磨砺再次之。
米万钟任职六合县令,对于推动和提升雨花石的收藏鉴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玩赏雨花石十分讲究,如清水以供的盛具“上者官定旧陶,下亦不失为宣德间窑器”,他的夫人辨石之优劣也是别有一功,“但听余袖中石子相击声,便知某石以文绮胜,某石以泽润胜,审音定品,不烦目击,出石视,一一如券。”
米万钟玩赏雨花石富有开创性,他曾将收藏的雨花石珍品分别以唐诗宋词名句命名,如“绿树浓荫夏日长”、“雨中春树万人家”等,富有开创性,这种援引古典诗词名句的做法为后世所效仿,使得雨花石定位成为一种具有绘画审美意义的观赏石。他还将自己收藏的“二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天孙为织云锦裳”、“潮生瓜步”、“庐山瀑布”、“万斛珠玑”等18枚雨花石精品,请著名画家吴彬画成《灵岩石子图》,胥子勉作序文《灵岩石子图说》。同时代的松江林有麟《素园石谱》,收入了作者所藏的35枚雨花石图绘,被命名为“峨眉积雪”、“目送飞鸿”等题名,为富有诗情画意的赏玩方法。
雨花石是花形的石,是石质的花。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在赏玩、收藏雨花石时,根据其呈像分为人物、动物、风景、花木、文字、抽象石等、按照“六美”程度分为绝品石、珍品石、精品石、佳品石等品级,观之令人心旷神怡,赏之可意安体泰。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石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石品。只有人石合一,才是藏石者最高的境界。雨花石得一常品易,得一珍品难,得一精品、绝品,更是难上加难。
文/王家年
雨花石,为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产于六合、仪真一带。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欣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
雨花石欣赏,《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雨花石。“通灵宝玉”的形纹特征,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这样描述的:“只见状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与雨花玛瑙极为相似,曹雪芹自小生活在南京,13岁才离开南京,按理说他完全应该有着雨花石的阅历。贾宝玉的“衔玉而诞”,可能是这种南京先民习俗的遗风了。曹雪芹为何指石为玉,答案:贾宝玉者,假宝玉也。
雨花石作为一种观赏自然形质色纹的赏玩,应是它成为观赏石的一个标志。北宋中晚期,雨花石开始成为文人的审美鉴赏之物。类似的玛瑙石在其他地方多有发现。如杜绾《云林石谱》一书介绍了数种玛瑙石,如峡州宜都县、泗州盱眙县、宝积山与招信县等地产玛瑙石,纹理奇怪,有的需要打磨才能观赏,佳者甚至进贡为宋徽宗所供赏。“六合石”:“真州六合县,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彻。土人择纹采或斑斓点处,就巧碾成物象。”雨花石有类似玉石加工成雕件的做法,宋代出土文物时有发现。在当时,雨花石虽已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石种,但注水供赏的习俗似乎还没有出现,人们还是把它作为玉石原料来看待。
元初名儒郝经,元世祖中统元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国信使,南下出使南宋议和,途中被南宋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达16年之久,他不为利诱,坚守名节。期间,当地所产的雨花石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中统五年写下了著名的《江石子记》,为雨花石赏玩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提到:“仪真濒江,土脉秀异,或过雨,或治地,每得石子,皆奇润可爱,诸色备足……每得一,则如获物外之奇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烟,置之盘盂之内,而簸弄于明月之下。方为热中,而忽洒然。故尤嗜于他物,而常置诸座右。”文中详尽介绍了雨花石的形色纹之美及观赏之法,清水盆供,且在夜色明月之下。这是雨花石注水供赏的最早记录。
雨花石之称,出现于明代晚期,如文学家张岱写有《雨花石铭》云:“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状,不可思议。”
明代万历年间,雨花石收藏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收藏鉴赏的高峰,出现了诸多雨花石鉴赏文章及大量的吟咏诗篇。这应归功于书画家米万钟。
米万钟是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后裔,善书画,喜蓄石,素有石癖。万历三十六年,米万钟从四川铜梁县令改任六合县令,历时两年,后改任户部主事。期间,在当地的灵岩山涧发现了纹彩斑斓的雨花石,并大为激赏并收藏。当地文人孙国敉与米万钟过从甚密,作有《灵岩石说》,记录了米万钟玩赏雨花石的经历。孙国敉对于雨花石“虽非玉非玛瑙,而其实有玉与玛瑙不能及”的质地予以了高度评价:“外国玛瑙有此石子之润,而无其文,至世俗所云缠丝,斯属奴隶矣,吾邑赏鉴家谓之没石气。以端圆扁薄为贵”。雨花石有几种不同玩赏方式,他认为手赏为神品,水养次之,磨砺再次之。
米万钟任职六合县令,对于推动和提升雨花石的收藏鉴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玩赏雨花石十分讲究,如清水以供的盛具“上者官定旧陶,下亦不失为宣德间窑器”,他的夫人辨石之优劣也是别有一功,“但听余袖中石子相击声,便知某石以文绮胜,某石以泽润胜,审音定品,不烦目击,出石视,一一如券。”
米万钟玩赏雨花石富有开创性,他曾将收藏的雨花石珍品分别以唐诗宋词名句命名,如“绿树浓荫夏日长”、“雨中春树万人家”等,富有开创性,这种援引古典诗词名句的做法为后世所效仿,使得雨花石定位成为一种具有绘画审美意义的观赏石。他还将自己收藏的“二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天孙为织云锦裳”、“潮生瓜步”、“庐山瀑布”、“万斛珠玑”等18枚雨花石精品,请著名画家吴彬画成《灵岩石子图》,胥子勉作序文《灵岩石子图说》。同时代的松江林有麟《素园石谱》,收入了作者所藏的35枚雨花石图绘,被命名为“峨眉积雪”、“目送飞鸿”等题名,为富有诗情画意的赏玩方法。
雨花石是花形的石,是石质的花。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在赏玩、收藏雨花石时,根据其呈像分为人物、动物、风景、花木、文字、抽象石等、按照“六美”程度分为绝品石、珍品石、精品石、佳品石等品级,观之令人心旷神怡,赏之可意安体泰。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石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石品。只有人石合一,才是藏石者最高的境界。雨花石得一常品易,得一珍品难,得一精品、绝品,更是难上加难。
前一篇:[转载]2022年04月18日
后一篇:陈俊伟散文:藏在土豆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