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 在钢城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原创)
作者:周慎宝
历山,属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第三高山,海拔610米。名山不单纯以海拔高度为标准,也不单纯以优美景观为依据,而是必须同时具备自然景观优美与文化底蕴深厚两大要素。
历山地处钢城区汶源街道办事处东北部,东西走向,绵延十几里,西至黄庄以东,东接霞峰水库,山的前后坡基本不与山岭相连,前为雕窝原村址(即长胜村原址),后为历山村,整座山如壁立的屏障。主峰有三个山头,远看似雄鹰展翅飞翔,中峰似鹰头,两侧山头象展开的翅膀。在这三个山头之间,有清朝避匪的山寨寨墙,内有当年居住的房屋几百间,西山头上建一座古庙,山西头黄庄以东的茄子峪有舜皇庙,庙前有神泉长流不涸,不知山寨内的庙是否也叫舜皇庙。 千百年来,人们把此山作为舜帝倡导农耕所在地,把历山周围的丘陵平原作为舜耕历山的区域范围。所以建舜皇庙以纪念伟大的舜帝,把山泉名为神泉或者舜井。
历山1940年前属山东省蒙阴县所辖,蒙阴县最早的县志即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蒙阴县志》和后来续修的康熙十一年(1672)《蒙阴县志》以及宣统年间的《蒙阴县志》,都记载了舜耕历山这一“圣迹”。志曰:“世传县北一百一十里之历山为舜耕处,上有舜皇庙,下有历山社、有舜圣社,今曰顺圣。又以坡里古井为舜井、以沂源即河滨为陶处,西南至雷泽仅八十里为渔处......诸书不载,毋以蒙地偏小,独遗之耶!”
而监生王运升在后来的县志中说:“按《一统志》,历山一在山西蒲州,一在济南历城,一在东昌濮州,皆称舜耕处......。按《九域志》,济南、濮阳、河中皆有历山,而今秦地、池阳、醴阳、始宁、吴县、上虞、无锡亦皆有之。《苏氏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之历,陶阳县三,冀州四。然历山何止四哉?......莫不以为虞帝之居,岂尽信耶?诸说纷纷,不知乡俗之言虽不足据,然亦确有可指者在。凡志地理者,莫不于其地之有形似者,从而附会之,今古之同情也。今蒙阴之历山,既生此地,闻此说,又尝考罗氏之辩,历山虽多,终无定迹。......夫以名山大川之所在,尚不能遍为足蹈,半误于耳闻,则蒙里之僻狭,著书者或未及可知矣。兹乡之言历山者,今昔相传已不知几千百年。纵曰是非也,彼众说之非者既不可删,则兹说之非似亦可存......。”
王运升是修志之人,他在县志中“历山虽多,终无定迹”,究竟舜耕历山在何处,无从定论,所以按前人之说,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无。县志认为舜耕历山就是今天钢城境内的历山(原属蒙阴县,1940年后属沂源县,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所以从明朝以前到清朝宣统年间,蒙阴县官方县治就围绕历山确定了与历山和舜帝相关的山水地名和乡保名称,衍生出舜水河、舜水桥、舜圣社、历山社等地名文化。县志曰:“舜水河,在城(蒙阴城)北一百一十里舜圣社,源出历山。”即由历山前怀和历山东谷的霞峰水库上游发源,汇聚霞峰水库,由东北通过霞峰村流向西南,到牟汶河发源地台子村下方的金水河相汇,合流与牟汶河。实际上舜水河也是牟汶河源头的支流之一。县志也记载了舜水河上有”舜水桥“,还记载了“舜皇庙,在历山”。
除了山水地名以舜帝命名外,蒙阴县衙管辖的乡(保)也以舜帝和历山命名。明初,蒙阴县在编乡户五十里为三乡五十社,到清朝顺治九年分为六十四社。可见,当初所设的社相当于莱芜旧县治的保或今日的管理区。历山前后与莱芜县交界处就设立了三个与历山文化有关的三个社,即历山社、西舜圣社、东舜圣社,莲花山以东设立了青平社。除东舜圣社在沂源县境内,其余三个社都在今钢城区境内。
县志的社村划分很明确。县志载:“历山社:丈八邱庄、桲椤庄、石龙口庄、青冶桁庄、小上峪庄、大上峪庄、卞家泉庄、南仓峪庄。西舜圣社:黄庄、下立山后、仙人桥庄、八大庄、金水河庄、沙岭庄、王家庄、通香峪庄、通香峪北庄、刘家庄、马家庄、桑家庄、西冶庄、洪沟庄、吕家庄、龙巩峪庄、沙崖庄、南墁庄、雕窝庄、龙子峪庄、霞峰庄、黄花峪庄。青平社:寨子庄、高家庄、方家庄、萧马庄、北楼庄、兴隆庄(今名庙子)、胡家宅庄、高峪庄、罗汉峪庄、纸坊庄、董家庄(今名九龙庄)、栾家庄(今名卧龙岗)、雁埠庄、中施家峪庄、东施家峪庄、西施家峪庄、清泉岭庄、仙女庙庄、桃花峪庄(桃花峪以西的大龙门村属新泰县)。”
追溯历山区域文化就是再现钢城的区域文化,历史上钢城这一区域的文化无疑就是以历山文化为主线展开的。这个地区的文化都与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在历山流域的牟汶河源头,在远古的时候,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舜帝出游至此,教给人民制造工具,并躬身示范耕田劳作,人民生活很快得到改善,并留下了“舜耕历山”的千古美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明的帝王,便在历山上建修祠庙,塑像供奉,并把庙宇定名为“舜皇庙”。象“棋山柯烂”故事载入全国七个县志一样,全国的历山也多达二十多处,有没有载入当地县志还无从查考。当年舜帝究竟耕耘的哪座历山,已是千古之谜。但是,一些神话传说是没有必要去考证其真伪的,只是理解其彰显的思想意义也就足够了。在历山建舜皇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舜帝这位古代圣君的敬仰之情,对人民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舜皇庙不知建于何年,县志载:“舜皇庙在历山,康熙九年善人王三时重修。”重修后的舜皇庙也于解放后被毁,后又恢复原貌。现存舜皇庙位于历山西首柿子峪村北,殿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院墙、正殿、偏殿。山门黑砖墙,红瓦顶,门楼高约6米,门洞宽4米,进深4米,门槛正中悬挂着书有“舜皇庙”三个金色大字的门匾,两边贴有对联,上联是:“富贵宝地千年旺”,下联是:“平安福地万事兴”。庙宇正殿3间,前门青石石阶五级,设有四柱前廊。殿内供奉舜帝和水娘娘、药娘娘塑像。舜帝居中,像高2.4米,手持令箭,神采奕奕。水娘娘居左,药娘娘居右,高度各1.6米,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正殿两边设东西偏殿,各1间。东殿供奉财神,西殿供奉送子观音。
舜皇庙前百米处有一口舜井,名曰神泉,深约4米,井口方形,2米见方,井口上方建有井亭,高5米,以防井口的日晒雨淋。井水发源于历山山根,井里水位稳定,水流量较大,水质清澈,甘甜爽口。舜帝当年在教给人民耕种的同时,还给人民打井汲水灌溉,因此历山下有水井。人们每当至此汲饮井水时,便会念及舜帝所创立的和谐社会和太平盛世以及治山治水的功德。
舜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中国道德文化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其以德化人,以德感人,以诚待人的精神,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敬仰和尊崇。
舜帝,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死后,禅位于禹。《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按照孟子舜帝为东夷人之说,因历山所在的钢城属远古东夷部落,此历山即为舜耕历山无疑。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保护、挖掘、抢救钢城历山文化 ,就是弘扬以德为先的舜文化,适应当前以德治国方略。考虑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历山文化打造有其可行性。这将促进钢城道德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原载于《鲁中晨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