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教学案例//燕燕 |
分类: 一年级组 |
一、背景分析
学校“在研究中成长”系列教研活动已走向成熟,也为低年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把握新《课标》的同时,我想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渗入到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形成大语文观。本节课我围绕“视听结合培养审美情趣,随文识字渗透人文思想”的思路教学,开展得比较顺利。
教材分析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月亮湾的美,大海的美,而且感受到大海美得并不空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的美好感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入学已一个多月了,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两篇小短文,有一定的学习生字和小短文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提倡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合作,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关注学困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希望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观察、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认识生字、学习短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大海的声音。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大海
师:听到大海,海浪的声音,你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大海里游泳。
生2;我想到了小鱼。
生3:我想到了细细地沙滩。
生4:我想到了海鸥。
……
师随机板画大海,椰子树,鱼,海鸥……
师看着黑板陶醉:多美丽的大海啊!真令人向往!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美丽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丁丁的家乡”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 闯关听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随文和学生共同探讨多种识字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
1听音识字:
(1)师范读:(放大海幻灯片)看到大海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听老师读读这首动听的歌要吧!注意听清每个字的字音,特别是穿红衣服的字宝宝。
(2)同桌互读,正音。
如果他读对了,请你表扬他;如果他不会,请你帮着他。
【学生互相评价,以鼓励为主,相互尊重,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组词记字:
示:海
3利用已有经验识字:
师:“亮”你是怎么认识它?
生1:我小时候学过。生2:我在书上看到过。
4对比识字:
出示:月亮—— 示字卡:弯 湾
5形象记忆:爷
师:爸爸和爷爷有什么关系?
师:(用手盖住“父”,瞧,爷爷上了年纪,留着长长的胡子。
6同音字辨别:他 她 它
7猜谜语:故事(正着说好听,反着说害怕)
8游戏记字:开火车
……
【新教材体系为我们小学生提出了大量的识字要求,而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大的识字量又让学生一下难以适应,在本片断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识字顺序,认识汉字,寓教于乐,并让学生喜欢识字,在识字过程理解关键词意,为语言的感悟,积累垫定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从生活中,已学过的方法中、活动中、思索中得出结论的,教师决不包办,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
三、教学反思
1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的帮助方法上比较单一(爱心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探讨。
2在开火车时,孩子们两次在“不”出现困难,应该将难点再教学,遗憾的是教师匆匆而过了。
3学生背诵课,选代表到前面背的形式很好,如果能用掷筛子的方式体现随机性就更好了。
4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学文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送生字宝宝回家就是一个人性化的教学过程,小学生天性乐于助人,让他们送字宝宝回家,他们就体会到一种责任,乐于去完成,这既是一个生字复习巩固过程,又是一个爱的教育成长过程,这种游戏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多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