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艺术手法典型例句归纳
一、诗歌的艺术手法知识体系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起兴、用典、对比、象征……(划线的也可看作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衬托——正衬 反衬 映衬),象征(托物言志),反衬(以有情衬无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虚实结合、由实入虚、从对方写起),前后照应,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描写手法:渲染、白描、动静、色彩、正面、侧面、细节、场面、感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情景相生、缘
情写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以古鉴今、怀古伤今)
结构特点:起承转合、总分(总起分承)、奠定基调、铺垫、呼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二、典型例句——唐诗部分
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一句,从景情关系上看,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尾句从结构上看,用了卒章显志手法。
2.《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用侧面描写(侧面表现)手法表现战斗的;“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从表达方式看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结构上的作用是卒章显志 。
3.《滕王阁》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一联,从章法结构上看,是对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中“高”字的呼应。
4.《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章法结构上的作用是卒章显志 。
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属于细节描写。
6.《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是用反衬手法写天姥山求仙可行。“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用正衬手法写天姥山之高。
7.《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句,“一”“独”二字呼应了题目中的“独”字。
8.《送友人》中,“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和《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几句都用了比喻修辞。
9.《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了比兴手法,写时光一去不复返,寓人生短暂,功业未成之意,引出下文“人生得意须尽欢”。
10.《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场面描写,为下文写与行人问答作铺垫。
11.《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与《江阴浮远堂》(05山东卷)中“最苦无山遮望眼”两句都极力表现反常(矛盾)的社会现象或心理,从而使主题表达得更为突出。
12.《旅夜书怀》中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从修辞手法看,用了比喻、对比,从章法技巧看,与诗的先景后情(先事后议)一般写法不同,而是以景结情,更为含蓄,意蕴悠长,耐人回味。
13.《客至》中开篇写“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清幽环境,略显作者孤寂的处境和心情,为后文写客至的作铺垫。
14.《客至》中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是从侧面表现作者与客欢饮的兴致。
15.联系全诗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愁思”二字的作用是奠定情感基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用的是象征(比喻)手法。
1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用对比手法写出极度悲愤之情。
17.《自河南经乱,关内饥阻,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鄞弟妹》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句用的是实虚结合、兼写双方的写法,比只写自己更充分。
1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丝”谐音双关,(诗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字还有“柳”“莲”“梨”“晴”等,分别谐“留”“怜”“离”“情”)且两句的意象兼有象征义,使这首诗具有多义朦胧之美。
19.《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等句通过用典扩展了诗的容量,使抒情更为深沉含蓄。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只有名词,叫名词句。好处是容量大,使读者通过添加、连贯的方式加入到诗的意境创造中来。《商山早行》中名词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该诗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呼应首句中的“悲”字。
三、典型例句——宋词部分
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反衬了闺中女子的哀怨。
2.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感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3.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的尾句“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运用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含蓄深沉。
4.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上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顺序上用的是倒叙手法。
5.晏殊的《破阵子 春景(燕子来时新社)》中“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都是写静,第二句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6.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修辞,达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让人觉得愁之缠绵、悠长可见可感。(这样的典型例子还有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如梦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秦观《踏莎行》“砌成此恨无重数”。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般理解为写旅人想象中的女性对他的思念,用的是从对方写己方(虚写的一种类型)的手法。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借设想亡妻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深刻思念,用的也是从对方写己方的手法。】
7.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景深情深意境深,写“庭院深深”是为了衬托闺怨(伤春之情)深。
8.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典型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9.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阔大秾丽的秋色,衬托浓烈的思乡之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以无情衬有情的手法,衬托浓烈的思乡之情。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也是以无情衬有情,水流逝,情正浓。而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中“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则是用以有情衬无情的手法咏叹春去不返。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以有情衬无情,表现物有情而人(世事)无情,写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山形依旧枕寒流”也是以有情衬无情。】
10.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有双关含义,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风雨,联系前文“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对比手法,可看出作者借题发挥,以曲笔直抒胸臆的意图。
11.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悼亡词,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记叙,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在一起,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12.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互文修辞,要结合起来理解;后者还运用反衬,用双飞燕反衬独立之人。
13.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楼台”“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郴江”“郴山”“潇湘”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味。
14.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词。联系全词看,上阕“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写梅的凄苦困厄的处境,是对下阕写梅高尚坚贞品格的反衬。作者将自己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寄托在梅的处境和品格之中。
15.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通过用典(截用杜牧诗句)来对比表现昔盛今衰的伤心怀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拟人手法,写出人们对残酷战乱的厌恨。
16.姜夔的《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中“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运用叠音手法,使音韵和谐,感情深刻。
17.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运用了比兴手法。
18.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清秀之景在词人眼里引起“愁”“恨”,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下阕“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典,是说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鄙弃许祀求田问舍,以反衬自己的复国之志。“树犹如此”用典,是说自己年华虚度,壮志未酬。
19.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用绚烂的元宵灯火正衬妇女们的欢乐,又用这两者反衬“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即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20.辛弃疾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既是反复,又是顶针(顶真)。
诗词技法36种
1、直抒胸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融情于景:“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托物言志:“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再:“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4、托物起兴:“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余靖《子规》)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正面烘托:“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再:“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周邦彦《春雨》)
6、联想巧妙:“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7、细节逼真:“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8、欲扬先抑:“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9、欲抑先扬:“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10、以动(听觉)写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再:“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11、以动(视觉、听觉)写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
13、以实写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再:“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王恽《越调•平湖乐》)
16、巧用问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再:“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17、巧用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巧用讽喻:“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9、巧用借代:“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白居易)“丝竹”代音乐。再:“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宋之问《度大庾岭》)“长沙”代贾谊。
20、巧用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21、巧用夸张:“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2、巧用拟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再:“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23、巧用对比:“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4、巧用白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廷筠《商山早行》)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5、巧用典故:“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26、巧用象征:“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纱行》)再:如“红豆生南国”(王维《相思》)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28、巧用互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
30、言尽义长:“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债中行》)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真可谓“言有尽而义无穷”。
31、引画入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卒章显志:“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34、首尾呼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35、不着一字:“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平中见奇:“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过山农家》•顾况);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还有无理而妙、以景结情、以问促思等等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