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中的“夜”与思想情感

(2009-03-20 16:42:33)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创

诗歌鉴赏专题初探:

古代诗歌中的“夜”与思想情感

夜,多么深邃,多么广阔,它像一个亘古不变的舞台,不停地在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这些悲喜剧,有游子的叹息,有情人的歌哭,有壮士的怒吼。中国古代诗歌,就对这些作了大量的生动的描述。打开中国古代诗歌这一文学宝库的大门,我们会发现,夜,引发了诗人的无限幽思;夜,给诗人带去了无限的忧伤;夜,也给诗人带去了无限的希望;夜,也给后代的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夜给了顾城对世界的思考力,其实在顾城之前的几千年里,黑夜已经给了中国古代诗人以无穷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的前辈们写出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今天,在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份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古诗中的“夜”也不断地与高中学子们相遇,对古诗中的“夜”作些归纳性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当有一定的作用。

古人写夜的诗或涉及到夜的诗,从思想感情上来说大体上可分为这样几类:羁旅行役、游子怀乡;思妇闺情、宫女哀怨;赠友送别、依依不舍;边塞征战、英勇爱国;伤时悲己,忧国忧民;游仙悼亡、迷离感伤。也有很少一部分来表现欢娱之情的。

古人写涉及夜的诗,表现羁旅行役、思乡念家之情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这类诗中,漫漫长夜让游子勾起游子的无限思绪,让游子更感孤独凄凉。如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写的是除夕之夜的感受。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番情景。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一方面,“旅馆”往往与夜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全诗的感情也是由此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寒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所以这里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也一个孤寂凄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究竟是什么使得客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早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读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孤苦伶仃的度过除夕。其实,这也正是诗人千里思故乡的一种体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能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双鬓增添新的白发。可以说,这首唐人绝句紧扣“夜”字,把游子孤独凄凉、思乡怀亲之苦表现淋漓尽致。

以上所分析的《除夜作》是以夜为背景写孤独凄凉、怀乡念家之情的一个典型篇目,这样的篇目还很多,如刘长卿的《余干旅舍》、杜甫的《倦夜》、李益的《春夜闻笛》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夜,是最容易引发闺妇思人之情的。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不少能站在妇女的立场上,通过表现妇女的思想感情,来表现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愿望,这部分诗歌,看似站在小家的立场上来表现生活,其实是对人的价值的更真切的体现,文学性更强,更能表现文学的功能。在灿若群星的古代诗篇中,这方面的诗作也占了相当的数量。如李白的《子夜吴歌》就很好地表现了这方面的思想情感。这里选取《子夜吴歌》中的《秋歌》和《冬歌》作简要分析。《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把女主人公的活动安排在月夜之中,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在写景的同时又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则是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加之秋天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的一种挑拨啊!这明朗的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砧杵声中,这种特殊的“秋声”也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试想这这种感情,如果不是以月夜背景来表达,而是放在白天里来写,真是难以言传。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首诗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丈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义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同看到那女子整整一夜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一个“冷”字也紧扣“夜”,突出了“夜”之寒,切合诗题“冬歌”,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素手抽针把剪已经很冷,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跃然纸上。于是,在这寒夜里,女主人公一边呵着手一边紧裁剪、赶紧絮绵、赶紧缝纫。这一夜,女主人公手里忙个不停,心里思个不停,这真是一个不眠之夜啊!

用夜来表现女子的思想情感,还有很多表现在宫怨诗里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有一个非常悲惨的群体,看似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实际上是被判处了终身监禁。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 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对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人对宫女之苦的最集中的表现,其中也通过写在夜中的感受来表现宫女的寂寞愁苦。杜牧的《秋夕》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这首诗以夜为背景,也以夜为舞台,四句诗,句句离不开“夜”字,第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的“银烛”,第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流萤”,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中的“夜色”,第四句“坐看牵牛织女星”中的“牵牛织女星”都紧扣“夜”字,通过写夜里的种种事物和活动,表现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王昌龄的《春宫曲》《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五首》都是以夜为背景,表现了宫女们的寂寞悲苦。

写送别友人,表留恋牵挂之情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的份量很大。而夜,往往是好友相送的难分难舍的时刻,以夜为背景,往往让留恋之情更加醉人请看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这首诗把一切活动都放在夜中,围绕着夜里时间的变化,表现了感情的层层加深。

 

以夜为背景,表现伤时悲己、忧国忧民之情的诗,以杜甫的诗最为典型。杜甫的《阁夜》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阁夜》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诗前三联,首联写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颔联“五更”二字紧扣“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天将明的时候,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出了瑰丽动人的夜中景色,也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个观察者,寒夜无眠。颈联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看似无“夜”,实则紧扣“夜”字,唯有寂静之夜,才可听见,当然,也唯有诗人具备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关注这些,今夜无眠,才可听见。诗人杜甫正是这样的,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宿江边阁》中写道,“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在《倦夜》中写道,“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在《宿府》中写道,“永夜月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些都以夜为背景的诗,都更突出地表现大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写边塞征战的生活,表现英勇爱国的感情的诗歌,也有不少以“夜”为背景的,较为代表的应是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描写趁着这样一个漆黑静寂的夜晚,敌人悄悄逃跑了。但尽管有夜色的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两句写我军奋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这首诗,“月黑”二字,极为传神,照应了后面的“夜”,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爱国。当然,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同样以夜为背景,表现的也不仅仅是英勇爱国之情,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些诗以夜为背景,都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哀怨之情。

夜,它的基调是黑色,更容易让人精神迷离,浮想联翩。李贺的《梦天》《天上谣》都以夜为背景,发挥无穷的想像力,刻画了浪漫美丽的神仙世界,表现了对美好宁静生活的追求。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则表现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现代的夜,往往是欢娱的象征,人们的夜生活是丰富多彩,但中国的古代诗歌绝大多数是蘸着血泪写成的,写夜而表现欢乐之情的少之又少,苏有味的《正月十五日夜》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首,表现了元宵之夜的热闹欢乐之情。

比起白天,夜是黑暗的,可夜却给了中国古诗增添了无尽的光华,让中国古诗更为蕴藉,让中国古诗更具魅力。研读中国古诗,注意一下夜的作用,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致拾荒者
后一篇:《论语》选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