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解是一门技巧

(2024-05-27 20:17:46)
标签:

调解是一门技巧

文化

分类: 小小说
    5月20日,《天津工人报副刊》发表我的小小说《调解》》。这也是自己在2013年经历的实事,这些年一直环绕在我的脑海里,总想一吐为快!贵刊的编辑老师稍加修稿,更加符合小小说的结构要求(当初我是以《一件小事的启示》(随笔)发过去的),改得很好!主题更加鲜明,人物更加突出,故事更加紧凑!在此,感谢老师们的付出!
附原文:

调解

 

卞显光

前些年,我到一个公司应聘,被安排到河东区某一综合市场当经理助理。

综合市场位于某老旧小区的中心位置。市场内外挤满了卖东西的摊位,每天一大早市场内外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市场办公室在二楼,店经理是个女的,姓刘,是老三届回城的知青。那年,她已经六十开外,快人快语,是个颇有能力的管理者,该市场多次被市里评为先进单位。

有一件事,给我印象颇深。

一次,一个卖鱼的跟一个卖塑料袋的争吵起来了,引来众人围观。俩人谁也不服谁,边吵边走来到了市场办公室,让市场领导公断。

其实,事情很简单:卖塑料袋的找卖鱼的索要欠她的三十块钱,卖鱼的就说,我给你了,怎么还找我要!

一个要钱,一个说给过了,又没有证人,谁说得清楚。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事情。

这事怎么处理?我坐在一旁,看看刘经理该如何处置。

刘经理给二位倒了两杯水,让二人坐下,二位,别这么大火,有事慢慢谈。

卖塑料袋的讲一遍,卖鱼的又絮叨一遍,翻来覆去就这点事儿,但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自己吃亏了。

刘经理听得很认真,边听边思量。

这样吧,不就是为这三十块钱吗,你俩说得都对,也不完全对。

两个人直瞪瞪看着刘经理,我也暗自为她捏着一把汗:三十块钱虽然不多,别再为这动手打起来,我暗自做好拉架的准备。

刘经理给二人换上茶水,这是我刚从正兴德买的茉莉花茶,好着呢。打个比方吧:一天,卖鱼的大哥在马路上遇上大姐了,大姐给老母亲买生日蛋糕,出来时忘了带钱包了,找大哥要三十块钱,给不给?又比方卖鱼的大哥儿子结婚,出来买东西钱不够了,找大姐要五十块钱,给不给?不用我多说,肯定没说的,街坊邻居谁求不到谁呀!话又说回来了,其实做生意的难免有差错、有遗忘的时候,为这三十、五十的争执半天,围着这么多人看热闹,耽搁了生意,真不值呀!有这吵架的工夫,不知道耽误多少买卖,是不是呀?

刘经理没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推出去放任自流,几句亲情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卖鱼的听罢,说:对,你说得没错!大姐,这事怨我了,是我的不是!卖鱼的大哥抬手给卖塑料袋的大姐行个礼,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三十块钱递给卖塑料袋的大姐。

大哥,也许我记混了。这钱,我不能收!卖塑料袋的大姐也觉得难为情。

两个人为三十块钱推来让去,笑呵呵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买卖双方为付款的事情起争执,一个说给了,一个说没给。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自己占理。有时,甚至为这鸡毛蒜皮的小事还动粗,闹得不欢而散。

刘经理的劝说,讲的是歪理,打的可是感情牌,不在谁对谁错上掰扯儿。

事后,我问她,这事到底谁对谁错呀?

刘经理微微一笑:卖塑料袋的姐姐家里条件不太好,每天就靠推着自行车给摊位送塑料袋维持生计,挣的是辛苦钱,不容易呀!卖鱼的生意不错,人们每天都排着队买鱼,忙起来都顾不得抬头说话。我觉得,肯定是卖鱼的记不清了。如果照直说卖鱼的没给钱,卖鱼的听着肯定不舒服,还会激化矛盾。换种方式一解释,两个人噘着嘴儿来,咧着嘴儿就回去了。话,就看你怎么去说。

听罢,我茅塞顿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会了抖空竹
后一篇:有意义的一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