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大家卫夫人

(2022-04-13 11:34:26)


 

卫铄(272~349),世称卫夫人,字茂漪,河东安邑王范村卫家巷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擅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楷书。她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并耗费毕生精力创作了《笔阵图》,堪称古代书法理论之精髓。

为父申冤

公元291年一天,西晋惠皇帝司马衷上朝,见卫瓘和卫恒都没有来,问其何故?不等黄门值日回话,屏后贾皇后就咳嗽制止。司马衷甚为诧异。这时,阶下数人便高声奏道:昨晚有人领皇上圣旨将卫瓘大将军一门九人斩了。

时,卫铄冲上大殿,手持《上皇帝书》为父亲卫瓘喊冤。司马衷虽然痴呆、低能喜欢书法,便捧着上书,爱不释手。读之再三,哽咽哭泣。贾皇后从屏后出来,夺过《上皇帝书》朝地上一掷怒气冲冲地说,不就是死个七十多岁的老头

这时,安东王司马繇率索靖等十余名重臣也冲进来伏阙喊冤……

无奈,贾皇后(就是杀死卫瓘的人)只得让惠帝下诏卫瓘平反卫铄《上皇帝书》传遍京城,闻名遐迩,对卫夫人的书法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拒不改嫁

卫铄嫁李矩后,仍与公公及李式(她的小叔子研究书法。期间,李式曾告诉她,父亲有本古人用笔之法的图解卫铄想看,公公却以艺传子不传女”的缘由,拒之。

卫铄的丈夫东明亭侯、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命为都督司州军事、司州刺史,后在与石虎苦战坠马而

李矩死时,卫铄才27,留有一个儿子李充。婆婆便与公公商量,想让卫铄和李式叔嫂姻便以和李式结婚后就可以读到古人用笔之法的图解为诱饵,而卫铄却以此事未与娘家人商议,坚决不允。然后带着丈夫牌位无锡投靠表姐,并对婆婆公公说:我要离开这里。不过请你们放心,我不会改嫁,永远忠于我的丈夫!

无锡表姐王旷子、王羲之的母亲。她听说后,立刻派人到建康向王旷王廙王导请示。他们酷爱书法,希望通过卫铄学到卫氏书法的精髓,便答应下来

创作《笔阵图》

《笔阵图》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之精髓,它是卫铄创作的。

东晋元帝二年(317年)春,司马睿准奏安排李矩之子荫袭父禄卫铄母子便来到建康,一上码头就遇到正在巡防的王敦养子王应。

王应称卫铄为姨母直接将卫铄一行领回王敦府上。

卫铄的到来,成了王敦向外炫耀的本钱,成了拉拢江南文人的一张王牌。一时间帅府里高朋满座,达旦宴舞。一日,王敦借酒醉,欲与卫铄行男女之事。卫铄不从。王敦竟拔剑要刺死卫铄。刚好王导赶到,救卫铄。

王导便将前朝废宫所在地拨给卫铄一角。卫铄在池塘(今太平湖)边筑数间茅屋,辟了几亩菜地一间作为书法教室,教儿子书法,同时探索她的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

王导看了《笔阵图》后,大叫:妙妙妙!妙哉!妙哉……

《笔阵图》卫铄提出自己看法。她说,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又,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对书法艺术中的笔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

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将意形表现其中,如写点,像高峰坠石一样似乎要坠,但还没坠下。写横,要像千里阵云,一横过来,像大海上空的白云。写竖,要像万年枯藤这般,富有蒼桑感。写撇,要求尖起斜切,向右下轻按后驻笔,中锋行至右转弯处,同时笔划加粗,棱角分明,有层次感。写捺,要求一波三折,渐行渐提,如水中波纹……卫夫人笔法得于钟繇,融钟得其古隶"及汉隶"笔法,参以卫氏笔法,融于一体,创今隶",可谓隶书鼻祖。

《笔阵图》卫夫人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的《笔阵图》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房四宝

卫铄《笔阵图》中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卫铄的文房四宝都是她亲自制作或亲自选定的。

卫铄带着儿子与王羲之到京都笔庄买笔。一进门,老板就取出几支上乘品给她。她先观外表,后将笔尖揿在指甲上细看,接着用墨试,反复数次后对老板说,这毛不是兔尾尖的头毛,是羊毛。老板诧异地问,何以见得?卫铄取出一只兔尾,指着尾尖给老板看,兔尾只有这个部分的毛是粗细均匀的,含油脂少,有韧性,而你这是大山羊毛,硬糙,弯转时的柔软度不够。老板了,无话可说。

接着,卫铄把已故丈夫崇山绝仞猎得的壮兔尾交给老板说她想用此毛在他这里做成笔,老板十分为难。卫铄说:我手艺不外传的规矩。可我见过公公做笔,只是一瞥就下了深刻印象。接着,她就给老板讲了拍出采毛熟毫选毫等工序……老板连连点头赞其是行家里手,同意她每天来笔庄做笔。

有位菰城(今湖州)来客慕名来访,取出几支笔给卫铄试用。客人坦率告诉她,这是用菰城产的羊尾毛做的。他还随身带着纸,这种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卫铄试用客人的笔与纸,感觉十分舒适,蘸墨落笔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竟有墨分五色之奇。运笔疾徐,更呈现出有致而舒畅的艺术效果她连连

问这种纸是哪里来的,对方答曰: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取造纸,终于成功。于是,她选定湖笔好纸。不过,就是这种纸有点贵。

砚石,也是卫铄一行跋山涉水,在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的下溪涧里选定的。数年后,在《笔阵图》中写道: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卫铄发现了蚕茧纸用此纸试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她做纸的人家请教,纸家,其原料就是长满剡溪两岸的藤。用藤造纸,比青檀树皮便宜多。卫铄纸的要求写入《笔阵图》: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卫铄的《笔阵图》是她传承消化钟繇笔法,经实践提升的成果。《笔阵图》仅五百余字,以简练的文辞,对笔墨纸砚的选择、执笔部位以及传统书法的法则,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其理论之精辟,见解之卓越,堪称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之精髓。

“书圣”老师

卫铄“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王羲之7岁时,开始学书法。

一次,王羲之问卫夫人:我怎样才能尽快把字练好呢?卫夫人便给了一个墨池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名叫张芝的人,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从早上一直练到太阳落山,字写完后,就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日长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他的字越练越好,写的草书笔势活泼流畅,富于变化,大家都称他为草圣

从此以后,王羲之练字更努力了。他也仿照张芝,天练完字,就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长,他留下的墨池比张芝还要多。据说。北宋文学家曾巩,十分钦佩王羲之的刻苦精神,特地写了一篇《墨池记》赞颂王羲之。

卫夫人王羲之书法,还教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骄傲懒散。因此,王羲之又学习了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可他还觉得不够,决心博览群书,向更多的书法家学习,把人家的长处统统学到手。

后来,王羲之长大了,先后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每到一地,总爱阅览前人留下的碑文题字,总要细心临摹下来学习认真琢磨体会其中的特点,用心地悟出个中道理。

王羲之习书入了迷,在路上,或者坐下来时,不忘揣摩字的间架结构、气势和运笔的方法。他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自家身上横一笔竖一道地划,日子久了,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不断努力苦练,而且他的手腕变得特别有劲,运起笔来也十分有力。他心里常想:按照卫夫人教的,要揉合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才能有所创新,终于成了“书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