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运城王志英
运城王志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03
  • 关注人气: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小说:(翠翠(修改稿 15--16章)

(2007-12-10 13:01:45)
标签:

情感故事

分类: 小说

十五章  劳务输出

 

朝阳村,共有5810亩耕地,就退耕还林了4821.6亩,占总面积的83%,一下子使村子里的劳动力大量过剩。

“人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翠翠和支部书记商量,“总不能让男女劳力都歇在家里吧?!”

“那你说咋办?”翠翠问。

“昨天晚上我又学习了一遍十六大报告,报告中说:“‘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依我看,咱就设法把多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城里去经商、去务工吧,一方面支持城市建设,一方面增加收入建设小康社会。”

“行!出外打工是个不需烟火、不花本钱的保险生意!我们就把它作为支柱产业,力争在两、三年内让劳务经济撑起咱朝阳经济半壁江山。”

于是,翠翠进城先走访了两个先走一步的本村人:一个是李康康,青年农民,过去家里很穷。自从学会烹调技术后,在云城当了厨师。腰包鼓起后,自己又开了个化妆品门市部,年纯收入1—2万元。一年后,又把父母叫进城内,当了清扫工,年收入也在六、七千元;另一个是王耀波,50多岁,用闯荡果品市场的积蓄,买了几辆大卡车,在城内专为各建筑工地运送青砖,年纯收入5—7万元,还将妻子、儿女接去务工经商,成了“务工经商专业户”。

走访后,她又让红红到电视台请了两位记者,用了两天时间,将这两个人的先进事迹编辑成一组专题新闻,拿到村里反复播放。因为这两个典型,不在天边,近在眼前,家情户况,都同大家差不离,具有很强地说服力和感召力,起到了示范推动效应;再将本村在外的干部、职工和亲戚朋友请回来,招待大家吃了一顿饭,请大家利用自身优势,介绍村民进城务工;又派村妇女主任王芳兰到城里租了一间街面房,挂上了“老区朝阳村劳务义务介绍所”的牌子;还要求出去的人都要千方百计再介绍一、两个还在村里的人也出去……,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出去经商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就连新疆摘棉花、永济收芦笋、郑州制衣厂招工、深圳人寻雇保姆都找到了朝阳村。接着,她又和支部书记研究,组织党员、干部和邻居朋友包家包户,帮助外出人员解决好土地流转,孩子上学和老人照顾问题。

这样以来,凡出去的村民都能出得去,留得住,放下心,挣大钱。仅仅三年时间,就有序组织了550多个村民在全国各地闯荡,有的经过几年艰辛,完成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跳跃后,由“打工仔”当起了“小老板”;有的被聘为部门经理、工厂厂长,也有的被当地选民选为人大代表,聘为政协委员,还有的带着技术、信息、资金和新脑子回到了家乡,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与门面。

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使朝阳村三年迈出三大步:2003年输出劳力320人,增收154万元,加上其它收入,使全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00元一跃而为2010元;2004年输出劳力450人,增收225万元,加上其它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2005年更上一层楼,全村输出劳力550人(占全半劳力总数的74.3%),增收300万元,按全村人口计,人均2344元,加上退耕还林补助款、树下经济和其它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短短三年间,朝阳村就由一个闻名遐迩的贫困村稳步跨进了富裕型小康村行列。

村民笑,干部乐,镇委镇政府表扬,县里拍摄电视专题,一度市、县电视台几乎天天播放朝阳节目,不是《翠翠——一位女村官》,就是《打工——朝阳之路》,要不然,就是《朝阳——花椒之乡》或《朝阳巨变》。

翠翠——朝阳,几乎成了先进人物与先进村镇的代名词。

 

十六章  五喜临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洒勤奋,收获幸福。不管翠翠的小家,还是朝阳的大家,都被翠翠经营得有样有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向上、勤奋、图强的新气象。

农历正月十八日,翠翠的家里,朝阳的巷道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说的,笑的,打的,闹的,约上午10时许,突然间,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一齐拥向村口,原来这是翠翠和开茂的独生子——永胜的大喜日子。

村口,集聚了好几百个看热闹的人,你拥我挤,都想看个究竟。这个说:“人家城里女就是水灵,不胖不瘦,不白不黑,就像一株亭亭玉立的莲花儿。”那个说:“翠翠积下了福,一个农家娃竟娶回来一个大学生!”做为公公的赵开茂,也急不可待地喊来门口一个小娃娃,把自己的轮椅推到巷口,眼巴巴地等着儿媳妇的到来。

“茂茂,老爷给你贺喜了!”对面来了燕平凹的裴大爷。

“同喜,同贺!”开茂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线。

 

新媳妇刚刚走进门,翠翠的婆婆又大呼小叫地喊着老伴:“你快来啊!母羊生下,八只!”群众一听,拍手叫好:“这是双喜临门啊!”

 

话没落地,村委会的杨会计也风风火火地跑过来,对翠翠说:“打井队敲锣打鼓来报喜了,人家还在等着你呢!”

“知道了,我马上就来。”

翠翠急家火家地跑到村委会,打井队点燃了鞭炮,把喜报送到了翠翠手里。

原来这是两个月前,县委余书记、杨县长陪同高市长来朝阳调研,市长问翠翠:“目前,还有什么事,急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吗?”

翠翠说:“政府已经给了我们不少支持,如果再能帮助我们打一眼深井,让我们喝上自己村里的水、用自己井里的水浇地,我们就死而无憾了!”

陪同前来慰问的镇委书记也急忙解释:“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老区人民,也给了朝阳村不少支持,就是因为地质机构复杂,经多次勘测,都说打不成井。可朝阳人就是不死心,连做梦都梦的是井,他们想井都想疯了。”

“那就由我们来圆这个梦吧!”市长说。

于是,高市长、余书记、杨县长当下拍板定案:“回去后立即勘测,只要有一分可能,就由市里筹集50万元,负责打井;由县里筹集50万元,负责配套,给朝阳人打一眼‘亲民井’。”

现在,一听说“亲民井”打成了,滚滚的人流一下子又从翠翠家拥向了村南,那欢劲,兴劲,狂劲,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到了井地,大家又异口同声地喊道:“由翠翠开闸上水!”

一片欢呼声中,翠翠启动了上水按钮。瞬间,一股像粗椽似的大水喷出井管,流向久旱的田园……。技术员一测,时出水量为40多吨。

一刹那,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汇成一股巨浪冲向太空!

望着从340米以下喷涌出来的井水,再望望实现了千年梦想的一张张笑脸,翠翠似乎看到了山坳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一块块白花花的棉地,一树树结着红脸蛋似的的苹果……

 

下午一时,支书、翠翠陪着书记、镇长为新建的“朝阳村文化活动中心”剪彩。望着这新建的活动中心,翠翠想起了这几个月的艰辛:在周边企业的支持下,村里投资80万元,新建了一座标准化小学;投资100万元,硬化了全村巷道,还修建了明暗两种下水道;又投资200万元,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中心犹如城市公园一样:一棵棵仿真热带植物傲然挺立,一片片红花绿草迎风摇曳,健身器材场上欢歌笑语,休闲厅里楚汉对阵……,还没来得及剪彩,这几天来,每逢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村民就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跳舞的,唱歌的,散步的,谝闲的,读书的,看报的……,。

“我敢说,如今我们农民的夜生活一点儿也不亚于城市市民。”翠翠在给镇委书记和镇长汇报时充满了朝阳人的自信与自豪。

 

一天经历四件喜事,可把翠翠和村民们高兴扎啦!正要同大家一起返回家里喝喜酒,突然,从山下驶过来两辆红旗轿车,不用问,这是县委余书记和杨县长来了。翠翠、支书和镇上领导连忙疾步迎了上去。从车上下来的,除了余书记和杨县长外,还有组织部的王部长等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好,好,好,今天是我儿子结婚的大喜日子,我作东,请领导们一桌!”翠翠正式发出邀请。

“就是孩子不结婚,我们也得喝喜酒!”

“那就没道理了嘛!”

“什么道理不道理的?道理还不都是人想出来的?!”

“那你就想想看!”翠翠心想,余书记无论如何是想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的。

“经县委研究决定,提拔杨水翠同志为阳光镇镇长,这算不算个理由?”

“余书记,你真爱拿人开玩笑!”

“人事任免,是件大事,我岂能拿你开玩笑!”

“当真?”

“当真!因为你们王书记要调到市里任农业局局长了,镇长提了书记,不提你提谁?”

“不行,不行,我干不了,你们就饶了我吧!”

“那是今天上午,县委、县政府两大院600多名干部采用海选的办法选出了的,你能说大家的眼窝头不高吗?!”

“不管咋说,我不行,何况我还有一个残废的老公呢!”

“那好办!我在街面上给他租一间房子,让他继续做他的家电修理,不就行了?!”王镇长说。

“可我确实没有那个本事啊!”

“本事都是从实践中学来的,实践实践不就行了?!”

余书记说:“就这样吧,先代理,开了乡人民代表大会,再正式。”

翠翠见没了回旋余地,只好默然。

 

吃罢酒席,王部长说:“对不起!也不是我没有人性,只是因为事情太急,今天你就得上班去。”

翠翠说:“就是事情再急,也得等我过了孩子新婚之夜吧!”

“儿子新婚,管你啥事?”王部长打趣地说。

“就是因为我是她妈呀!”

余书记见状,忙过来圆场:“好吧,你就明天吧,但明天一定要去。”

 

第二天,东方才现鱼肚白,翠翠就叫起儿子,开上蹦蹦车,带了些简单铺盖和衣服,叫上开茂,摇摇晃晃地向阳光镇方向驶去……

 

一路走来,一路瑕想:路过刘家卓,她想,这个村的农民历史上就有种韭菜的习惯,这几年又学会了搞温室大棚技术,不如以刘家卓为中心,把张孝、东张、西坡等几个村联合起来,办它个“韭菜联合社”,规模吗?要成为北方一个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路过郭家庄,她想,这里饲草资源丰富,要充分发动群众大搞养殖业,让养殖业独占郭家经济半壁江山;路过苏水河,她想,听说种植芦笋效益好,得发动两岸农民种植芦笋;路过上马滩,她又想,一定要把这里建设成全县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她一路走着,一路想着,想着“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想着,想着,眼前就似乎出现了一群群牛羊,一棚棚蔬菜,一园园梨果,一个个厂矿,黄澄澄的粮食,白生生的棉花……

 

直到蹦蹦车开进镇委大院嘎然而止,她才如梦初醒。就在同志们出来欢迎她的那一瞬间,她对自己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依靠群众很快进入新角色……

 

远处的高音喇叭里正播放着激动人心的《走进新时代》的歌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