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Facebook电影怎样将最吹毛求疵的影评人加为好友
之前说过,现在再强调一次,《社交网络》不仅是本年度评价最高的电影之一,更是我们整个数据库中十年来的电影中排位几乎最前的。在我们统计的41篇影评中,除了一篇之外,全部都给出了好评,包括一些一直不怎么喜欢David
Fincher或者Aaron Sorkin的作品的影评人。
从下表可以看出这些影评人给Fincher或Sorkin的平均分和给TSN的评分之间的巨大差别(“vs.
Critics”给出的是与媒体综合评分的差距):
到底是新电影对前作们的何种改变使得影评人大逆转?可以参考以下例子。
《奥斯汀纪事报》影评人Kimberly
Jones对Fincher和Sorkin之前的电影都不感冒,但两者双剑合璧的力量现在却征服了她。Jones对《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不满主要在于Eric
Roth的《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GUMP》剧本和Fincher过于怪诞的导演手法。她喜欢Fincher的《战栗空间》多一点,但始终不爽导演在镜头上耍花枪,因为她觉得这样是迷惑人而不是迷人,尤其当在电影情感不足的时候。对于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她又觉得Sorkin的剧本太装小资,既俗套又矫情,没能做到其题材要求那样锋芒毕现和立场鲜明(译者赞成)。
以上问题在新电影中貌似得到了完整解决:
“结果Sorkin签署式的机关枪型对白和Fincher几尽令人疯狂的气氛营造可以完美联婚……
“TSN在以上两种状态之下像丝带般穿梭自如……
“Fincher,再加上Michael
Mann,贡献了当今最为美丽和爽快的数码映像……
“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依然在慢慢展开,而TSN是一部对其有所实质表达的罕见电影,不一定最佳,但肯定激发思考。”
《洛杉矶时报》的Kenneth
Turan赞扬Sorkin这“强而有力的”剧本,而对这位《白宫群英》主创之前的电影剧本不为所动。Turan认为《义海雄风》的故事勉强,而《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是油腔滑调而不是机智幽默,零零碎碎生硬地粘在一起。但是在TSN中,Sorkin那“鞭炮型的”对话带给电影一种“火箭发射型的力量”,“而此故事的内在爆发力可以穿透任何观众的眼睛而不受动摇”。Turan还写道,新电影的剧本“没有一盎司的脂肪”,他太特别表扬编剧选择这么一个“极端不受欢迎的”主角。
影评人们还喜欢什么?以下是影评人们从各个方面对TSN的评价的综述。
故事和角色
大部分影评人对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毫无兴趣,他们承认部分故事(如果不是全部)只是事实的文学改编,但电影不因此贬值——反而可能升值了。
《纽约邮报》Lou
Lumenick:“关于Zuckerberg的生活和经商细节的激烈辩论对TSN的重要性没有一丝影响,因为Sorkin尖锐的剧本站在了一个罕见的视觉。”
《纽约客》David
Denby:“大家开始辩论电影的真确性了,但是Fincher和Sorkin,从选取一些以披露的事实接着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阐述,创造了一项艺术品。真确性是次要的。”
《时代周刊》Richard
Corliss:“电影是故事,不是法庭证词;而Sorkin追随了John
Ford的电影《双虎屠龙》中的名言‘当传奇成为现实,就传颂传奇吧’。”
很多影评人赞扬电影人选择了这么一个不讨好的主角,而他引人注目的存在成为电影可能最强的一项。
《娱乐周刊》Owen
Gleiberman:“很难想起上一部围绕着一个聪明的无赖展开的电影了。……TSN的力量在于Zuckerberg是一只有着一个不可阻挡的任务的黄鼠狼。电影暗示他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编写进了Facebook的每个DNA。这就他成为我们时代的狗肉英雄的原因。”
《好莱坞报道者》Kirk
Honeycutt:“在前期的一些优先放映场中,有些人抱怨电影中好像没有一个角色是令人喜欢的。我不反对,但这不是重点。‘Mark
Zuckerberg’是个狗肉大混蛋但胜在人家真性情。问问自己:在美国电影中出现过多少铁血真汉子?”
而主角的确被描述得很狗肉。
《旧金山纪事报》Mick
LaSalle:“不管电影正大光明还是纂改历史,我只是打酱油的,但它对Zuckerberg的描写真是史诗式的恶毒攻击。”
有趣的是,LaSalle表示创作者们对TSN的另一个被大家广泛理解的角色——Facebook本尊——却几无笔墨。
《旧金山纪事报》Mick
LaSalle:“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发明家和他怎样发明一项全球5亿人使用的东西的电影。但电影对发明事件的不屑和疏远是你在一部爱迪生电影或者贝尔电影或者莱特兄弟电影中难以想象的。电影的语调在暗示这里发明的这个玩意不但对人类文明毫无好处,反而是一项没用的,满足人性黑暗或者起码例如装低B和装B这样琐碎的一面的东西。”
起码有一位影评人以上对电影队Zuckerberg的强烈炮轰幸灾乐祸。
《芝加哥读者》J.R.
Jones:“想到近来关于Facebook的妄顾用户隐私问题不断涌现,看到其创始人被人肉真不是一个爽字能完全概括。”
剧本和对白
当《娱乐周刊》的Gleiberman认为TSN是“头脑惊悚片”的时候,他不是唯一强调电影的高智商的,几乎任何影评人都提及到,就像《纽约每日新闻》Joe
Neumaier强调电影是怎样的“超聪明”。实际上,《Slate杂志》的影评人认为电影的高IQ正是其得到媒体广泛好评的原因。
《Slate杂志》Dana
Stevens:“看看外面的辩论——这是年度最佳电影,或者只是一般般?一部小题材的传记还是一代人的全面反映?——我对人们总是仰望那些大电影那些聪明电影那些宏大野心的电影感到无语乐,我们被感叹、被市场化得真累。”
对剧本的赞美如滔滔江水翻涌至天边的更远处再消失在无尽的银河里,这有可能是Sorkin史上最佳的剧本了。
《芝加哥太阳报》Roger
Ebert:“被施了魔法的对白在两个小时里激流猛进。它将一个难以讲述的故事变得清晰又吸引。……在一个电影对白那么没脑又要故意放慢来满足那些慢人半拍的无趣观众的年代,这对白有着脱线喜剧的速度与激情。”
《俄勒冈人报》Shawn
Levy:“剧本充满了尖锐、剧烈和睿智的写作,相当部分以一种猫鼠游戏的激情和持久爆发力演绎出来。”
对剧本的赞美不局限于Sorkin那签署式的对白。
《迈阿密听众》Rene
Rodriguez:“Sorkin……将两部电影长度的对白,以一种够胆你就跟上来的狂欢速度,包装在一部两小时的电影里。……但不管怨言如何喋喋不休,TSN带来一种奔放轻快的冲劲,而又将慢慢营造出一种攻其不意的巨大情感冲击将你一举击败……Facebook的崛起故事已经足够挑人胃口,但是使TSN振翅高飞(轻松成为年度迄今最佳电影)的是对人类行为的深刻见解。”
大部分(不是全部)影评人同时也喜欢电影《罗生门》式的多重视觉讲述结构。
《纽约观察家报》Rex Reed
:“TSN将众多印象和冲突的第一人称叙述耳目一新地整合在一个流畅的弹道轨迹上。”
但是对电影的很多赞美也集中在其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评论了科技进步对现代人际关系的影响。
《纽约邮报》Lou Lumenick:“TSN的确是由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配乐的,也的确集中在一个大学小毛头怎样变成Y世代最有钱的人的故事上,但它是一部超越时代局限的、反映我们时代生活方式的佳作。”
《俄勒冈人报》Shawn
Levy:“TSN是那种恰到好处地将当时代元素——无论是好是坏——完美结晶的艺术品。……我们保持传统挑选年度最佳电影、年度最佳图书或者年度最佳音乐专辑,甚至十年最佳;好吧,TSN是代表我们时代的电影。”
《华盛顿邮报》Ann
Hornaday:“以外科手术医师般的精准、哲学家般的洞见和强大的讲故事天份,Sorkin和Fincher将Zuckerberg变成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的一个隐喻或者是透视镜。”
《纽约客》David
Denby:“结果是一部完全可以成为代表其时代和地域的一个象征的电影。TSN是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的高度专注的精明观察。它有着这次网络革命的高度兴奋,和金钱世界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
演技部分省略。
导演
虽然人们讨论Fincher时候最多集中在其视觉方面的精湛技艺,这里的影评人第一次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赞赏;事实上,这次他对明显的导演小花招的放弃本身就得到了赞赏。
《综艺》Justin
Chang:“Fincher的导演是一个凝聚与条理的典范,从没依靠意欲创造任何风格上的花招,而是通过镜头设置和剪辑的行业传统美德去讲述故事。”
《时代周刊》Richard
Corliss:“这世道,几乎没有人可以将电影弄得更好了;振奋士气,激发幕后的创作,接着将一群卓越的演员塑造出毫无缺陷的群像演技。”
《Movieline》Stephanie
Zacharek:“从技术的炫目角度来看,这是Fincher迄今最为朴素的。同时也可能是他最好的:可能他已经到一个不需再证明什么的境界,就是那种很多电影人开始拍摄其最伟大的电影的时候的境界。”(QT去年的IB…哈)
《芝加哥太阳报》Roger
Ebert:“TSN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不是因为其炫目的风格,也不是因为其精妙的画面,而是因为其最精良的制作。”
《滚石》Peter
Travers:“Fincher……将其视觉高招应用在了语言上的绚烂烟火大轰炸上,加上Sorkin万马奔腾般的剧本,他们都创造了其从影以来最佳和最大胆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Joe
Morgenstern:“Fincher……没有将动作和爆破、会议室斗争和划船比赛划清界限。他以无惧的能量和扎实的触觉布置每一招式,将Sorkin剧本那把聪敏的倚天剑炼成独孤九剑。”
《纽约每日新闻》Joe
Neumaier:“其他电影人有可能被虚弱的腔调所压倒,但Fincher的最佳作品可以强有力地让我们将梦想改变现状的宅男加为好友,而这里有我们时代最正中的那位。”
《Slate》Dana
Stevens:“Sorkin和Fincher很了不起地将闷死人的那些事——在电脑前打字,在审讯室上呆着——变得不但有趣而且那么紧张。不单靠配着紧张的音乐(虽然前半段过多了)接着将大堆场面倒出来,更靠步步为营地建造角色和思想。”
《费城问询者报》Carrie
Rickey:“令人尤为惊讶的是,一部大部分镜头是在电脑前或者审讯室里的电影,一部大家都知道结局的电影,可以激发出如此紧张的气氛。Fincher和Sorkin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更将我们拉了进去,深入地拉进去,看看是为什么。”
事实上很多影评人赞扬Fincher快速推进电影以适应Sorkin对白密集型剧本的做法,因此产生出“难以喘气”的效果。但之前对Fincher电影的一个主要批评——装酷、抽离和感情淡薄——也不只出现在一篇影评里。
《纽约杂志》David
Edelstein:“Fincher的导演那样的酷、那样的非人性,以至于故事都不剩下感情了。”
批评的声音
虽然电影的媒体综评高达惊为天人的95分,也不是人人都认为TSN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唯一没有整体赞扬电影的主要影评人Edelstein也不是唯一找到缺点的。起码一位影评人以上觉得电影过于男性中心,还有另一位质疑导演处理女性角色的方式。
《波士顿环球报》Ty Burr:“TSN就差一个女强人。”
《纽约杂志》David
Edelstein:“电影不止一次从后面审视年轻女生,像电影中的性饥渴偷窥宅男一样赞美她们。”
有一位影评人批评Sorkin的对白令人分心。
《环球邮报》Rick
Groen:“Sorkin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问题。不管是美国政客(《白宫群英》),还是电视专家(《Sports
Night》),他的角色们总是过于雄辩。实际上,他们像一大包滔滔不绝的Aaron
Sorkin们。然而这帮人思维太敏捷、攻击太尖刻,所以他们的最大缺点也正好最容易被原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