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叙述文体导读》读书报告
(2018-06-26 09:55:03)
标签:
叙述文体报告研读反思 |
分类: 读书报告 |
《圣经叙述文体导读》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提供了一种富有创意的阅读方法,目的是使读者熟悉圣经叙述文学艺术的睿见和技巧。探讨的范围包括:人物刻画、情节、布局、时间与空间、角色进场与出场、重复手法、叙述观点、故事的组织、散文与诗歌的配合等。将旧约叙述文学中的不同要素,以简明的笔触介绍给我们,让我们掌握一套崭新的方法来阅读这些古老的故事.
本书一共有十二个部分的篇幅,用分析实例的方式来做解说,尝试解释不同圣经故事的精巧创作、细腻和精湛的表达手法。
第一部分:初步练习,列王纪下四章1至7节叙述结构。详细分析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布局、架构、人物对话、词句时态、文法等,“无论故事怎样简短,它是一篇文笔精练、布局严谨、构思细腻的作品。”(P12)通过分析让我们看到简单的故事背后作者精妙的构思,对体裁全面灵活的掌握,细心研读之下,对故事各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部分:引言:阅读的艺术,元素一和二:语言及时间。文本的意义在正确的阅读,尊重及忠于文本的用字和结构,理解及整合上文下理,必须经过读者思考才能体现出文本的意义,成为活的文本。语言和时间是阅读中的两个重要元素,语言是表达文本意义的管道,圣经的意思和内容,都只能依附语言而存在,或在语言之间形成,或由语言引发出来,阅读者要爱上语言才能掌握它,作者用“大卫运用比喻的才华”为例来分析。语言的表达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避免在阅读时出现混乱,作者将时间分三类:“著述时间”、“叙述里的时间”、“所述事件的实际时序”,以扫罗和亚伯拉罕为例分析。
第三部分:预览十二个故事。分别从创世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中选取以下故事:利百加和雅各欺骗以撒和以扫、约瑟在多坍:被兄长出卖、底波拉和巴拉大败西西拉和他的战车队、在基比亚的暴行——轮奸、扫罗为父亲寻找驴子;先知撒母耳预示他将要作王,并膏立他、大卫击败歌利亚、押尼珥背弃伊施波设转投大卫、人口统计和瘟疫;大卫买下一个打禾场、两派争夺王位,所罗门最终得位、神的话语,真假预言、以利亚升天后的伟大先知以利沙、母亲为孩子疲于奔命;以利沙使孩子复生。十二个代表性的故事作为练习,以便使更好的讨论叙述原则和观点就会更有意义。
第四部分:叙述者和他笔下的人物角色。作者从叙述学的角度谈到圣经的每一个故事、人物、甚至是神都在叙述者的笔下,按叙述者的意思铺排情节、筛选材料,从而影响故事最细微的地方,并举例阐明文学破格这种行文自由对经文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五部分:情节、布局、寻索与主角。作者认为“情节也是圣经叙述文学中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P87),情节主要包括故事人物的行动、经历和过程;布局是圣经作者在选材过程中,把每个细节分配到故事发展进程的正确位置上,构成故事的开端、中段和结局;故事的主角对难题开展寻找的过程就是寻索,使故事更清晰、更有感染力。作者用第三部分的十二个故事为例来详细分析。
第六部分:时间与空间,角色进场与离场。这是对故事结构的两种正确分析,一、舞台上,角色的进场与离场;二、作者如何运用时间和空间的配合。
第七部分:重复的力量。作者认为希伯来的作家和诗人在写作时用重复的技巧,不是为了重复而重复,他们发展出一套重复中有变化的技巧,“用不同形式的重复来使沟通更为有效”(P135),“使重复本身变得活泼、精练和丰富,相似与相等或变化之间产生了互动作用”(P138),这种互动作用可以缔造经文意思的改变和新的意思,作者称其为异同辩证法。
第八部分:观点、知识与价值观。在作者的论述中,在阅读经文时,读者要不断问一个问题:作者提供了谁的观点呢?这问题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经文所述的处境。“观点”是指观看的角度,比较容易从经文中找到,但思想上与情感上的观点是比较深入的,需要多加留神和锻炼才能从经文中发掘出来。“知识”则指掌握的资料,从掌握资料的多与寡来分辨知识的层次高低。价值观就是叙述者的价值标准,叙述者很少直接表明这标准,而是留给读者自己思考,经文带给我们在道德上、法制上和宗教上的冲击,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触觉,耐心地反复阅读,弄清楚故事的布局和结构,经文才会向我们透露作者的价值观和意念。
第九部分:故事的组织。作者把圣经叙述文学中连续发生的事件分为剧幕、剧组和经卷,剧幕就是故事群,五至六个故事为一组;剧组就是故事剧组,包括三至五个剧幕;由几个剧幕构成一整卷圣经书卷。圣经的文本结构是一层层的,是一个有等级的体系,从字词、句子、故事、剧幕、剧组、经卷,层次不断上升,要了解一段经文,必先要认真处理这些层次,逐层探讨他们独有的特征和功用,发掘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怎样成为一个整体。
第十部分:散文与诗歌的配合。在圣经文学作品里没有死板的散文诗歌分界线,而只是两者渐进更替的形式,所以是散文还是诗歌在文体上是比例的问题。
第十一部分:新约。四福音和使徒行传是新约圣经的叙述文学。福音书的对观特点为异同辩证法提供了大派用场的好机会。新约和旧约一样,每个字都经过精挑细选,适心编排,以具创意而熟练的叙述技巧写成,而每个细节更是配合全篇作品。
第十二部分:读者的态度。正确的阅读态度是重要的,以开放的态度并在阅读时不断修正自己对经文的看法。作者提供出十个有助读经的问题,并列出进深阅读建议书籍。
阅读反思心得:
在信仰者心目中《圣经》有绝对的权威,认为是神的“默示”,神向人所说的话,“一点一划”都不能改变等,这也是本人很长时间以来的观念,很少尝试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圣经》,这本书是对这种观念的一个颠覆。
人们把《圣经》文本看作形式上稍显杂乱的一个集合,是一部由各种文字记载汇集起来的宗教文本,要称《圣经》为一部文学著作,就要试着去挖掘潜藏于它那杂乱无序表象下的无尽内涵,本书作者正是从这角度去阐述,正如作者说:“这本圣经导读教导如何掌握一段经文的整体意义,以及从经文本身出发,去理解圣经”(P257),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圣经文本虽然年代久远,并不等于其文学手法原始粗糙,作者先以一种文学的眼光来看圣经,接着是研究叙述文,通过大量简短和详尽的例子,向我们揭示了比较新颖的文学手法。从文学研究的的角度阅读圣经是把它视为文学作品,必然会涉及文学分析,所使用的是文学小说故事的各种评鉴方法,通过本书作者的详尽阐述,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1、发掘资料、从字意上思考大大提升了对圣经的理解;2、掌握好圣经的文学特性有利于认清文学艺术和释经、神学、灵性、信仰、道德伦理的融合;3、不同的资料组成了圣经文本,很难避免存在的矛盾之处,需要正确理解;4、圣经作者受传统流传下来各种固定不变的材料限制;5、圣经叙述文本偏爱采用对话形式,对于上帝的基本记载使用的是口述言语。
作者探讨经文中呈现的文学基本元素,例如叙述者与读者、时间与叙述、角色刻划、情节、观点和知识等。指出“要按照故事本身的规律和惯例来阅读”,讨论如何运用形式和操作技术来分析经文,按照以下方法阅读经文:一、布局、人物、故事中的寻索过程、故事中待解决的问题。二、经文结构、表达手法、异同辨证法等,就能掌握经文要点。认为读者不谙原文亦能进行文学的分析,因为“文本要有人读才活过来”,他指出「阅读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活动,它是给文本赋予意义的行动」,当文本作为「表达主体」与读者这 「聆听主体」互动时,就能产生经文的意义。透过译文,读者也能找出叙述学主要问题的答案,例如谁是主角?他寻找甚么?他的行动怎样形构故事的布局等?认为这套方法是可以用在整本圣经的记叙文上。作者十分重视经文结构的作用,因为作者不但靠选取的语言种类和写作风格,还用上结构来向读者表达信息。他认为只要将经文正确地划分成不同部份,故事的各种叙述元素就归一分明了。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若细心研读,就会发现许多细微之处,能让我们对故事各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经文的修辞和结构丰富,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得到新的亮光。读经时,我们要按照故事本身的规律和惯例来阅读,并且态度要尊重,以及尽量思想开放。”(P21)在貌似杂乱的叙述中寻求潜在的联系和规律,《圣经》文本被整体作为文学经典得到全面阐释,《圣经》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在其文学性和文体上都有诸多独到之处。著名《圣经》文学研究学者罗伯特?奥而特(Robert. Alter),在《圣经的叙事艺术》中指出,《圣经》的各个故事、章节和卷书之间是相互联系自成一体的,这种联系主要通过有着不同作者的各个章节却在主题、情节和场景上有着大量的重复来体现。这样,奥而特在貌似杂乱无章的《圣经》各章节之中,找到了叙述上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字和内容上的前后呼应。本书作者福克而曼(J.P.Fokkelman)用大量的例子使我们看到了貌似随意的《圣经》叙述,实际上并不是随意而为,是《圣经》作者有心设计的,它的叙事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是有着各种内在的关联,它前后呼应,设计精致,颇具匠心。
《圣经》叙述与其他文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是多了一个地位处在叙述者之上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上帝。上帝既是这个世界的缘由和终结,又在《圣经》里扮演一个角色。《圣经》的叙事者既与上帝的全知地位类似,又绝不能超过上帝。这是《圣经》叙事的首要特点,是研究时必须牢记不忘的原则。任何忽略这一点的纯文学评论都有简单化歪曲《圣经》的可能。因为有上帝的存在,《圣经》的叙事具备在任何其他叙事中没有的时间、空间和思想上的连续性和一体性。上帝和叙述者的关系可以有灵活多变的关系,以便减少说教,使读者更好地接受上帝的思想和精神。在叙事里,通过人物和读者,以及人物之间的不同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美学效果,给读者以阅读享受。
普通的文学作品出于美学考虑,在叙述一个事件时会力尽铺陈,华丽至极,给读者最大的美感满足,但这样的作品往往真实性不足。而《圣经》叙事中却有很多省略和不写明的地方,造成大量叙事空白,《圣经》的叙述者总是有所保留,常做含蓄、简略、微妙、隐晦的表述,省略了大量描述性的细节,如对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只做粗略描述,尤其是《旧约》的叙述看上去都很简略,对人物和景物的描绘一切从简。一切从简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注意力被分散,反映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绝对服从的态度。这种描述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要承载道德和宗教的内涵。
《圣经》叙事中也有大量的重复,相同的词语,相似的句式,相仿的段落,以及惯用的叠词和不变的套语会反复出现,如词根、模式、主题、情节、类型场景和格局的重复。重复意味着强调,表明叙事者要求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某件事的重要性,这些事件非同寻常,其蕴含价值值得深刻感悟。作者认为,《圣经》的作者是有意对简繁叙述做出选择和安排,绝不是随便省略和无谓重复。《圣经》里的所有省略和重复性设置都是作者有意安排,它们承担着突出其重要性的作用,所以,在文本里,我们几乎找不到编造事实的语气、姿态或措辞。《圣经》是基督教宗教经文,它首先是要读者相信所讲的一切都是真的,对真理的考虑压倒了包括美学等在内的一切其他写作因素。可见,《圣经》的作者们无疑是视历史真实性价值高于一切的。因此,《圣经》的叙事者不能任意铺陈,不能取代上帝成为全能全知者。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经文,它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部丰富、博大、深奥的作品,它是举世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究其文学价值,它不仅影响读者的信仰、道德和精神,而且在文学性和美学领域也有无法比拟的宝贵价值。英国作家狄更斯写道:“圣经是世上古往今来最卓越的书,这本书所提供的教训对人最有造益,任何正直可靠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指引。”在这个意义上,《圣经》的叙述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圣经》的文本内涵要深刻得多。它需要我们去阐释、去解读、去挖掘其中无尽的内涵。它叙述的简约、含蓄、重复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理解可能,使我们从貌似简单的故事里挖掘出无尽内涵,从而在解读的戏剧性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一点问题思考:
虽然读完了本书,但不是很细致,报告比较仓促,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个人认为作者的基本神学前设比较开放,方法论有可以借鉴之处,也很有趣,在做圣经研究时是一种合适也是必要的方法;在牧会讲道中也当时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解经,对牧养也是蛮不错的一件事,当然这也要求信徒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可能面对农村文化程度稍低的地方不一定能领受,加上这样的分析逻辑性也很强,需要专注的思维,这需要很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