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反映现代都市生活剧《蜗居》在全国热播的时候,当网络上对《蜗居》抄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当全国观众茶余饭后大谈特谈《蜗居》是真实版的现实反映的时候,我正一集不落的沉迷于央视八套也在热播的大型战争故事片--《沂蒙》。
由于从小崇尚军营生活,崇尚军人,一直以来,凡是有关战争的故事片都会引起我的关注,如果在现代剧和战争片中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电视频道切换到战争片,这是我的恋军情结,我知道这一辈子也改不掉了。从来认为,战争片讲述的不单是一段历史,不单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历史、这个故事,了解战争,了解战场上的军人,从而增强我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珍惜,对生命的珍惜,对浴血奋战的烈士们的敬仰,对军人的崇拜。看了太多的战争历史剧,而《沂蒙》独给我留下了弥久的思索和震撼,这部电视剧相比于以往的战争片少了许多枪林弹雨,更加注重挖掘人性的美,更加袒露故事的真实与原味,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沂蒙老区马牧池庄的革命斗争故事,镜头对准普通的沂蒙乡亲,将历史事件与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命运遭遇相结合,更加突出的是人性的光辉。
关于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我不想在这里赘述,因为但凡看过该电视剧的人都能对该故事情节有很深的了解,对故事的人物都有很深的印象,在这里我只想对《沂蒙》所表现的最大一个特点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沂蒙》从第一集开始一直到目前的第三十八集,我没有在电视剧的任何场景里看到一丝“绿色”整个背景都是“灰”,死一样的灰:灰色的石头房子、灰色的山坡、灰色的石板路、灰色的土棉衣、灰色的家什、灰色的墙、灰色的脸、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毡帽,甚至于连一日三餐的大饼也是灰色的,所有的“灰”色调贯穿于剧情的所有场合,让人感到极度的窒息。我想,这种色调大概是剧情的需要,大概是导演的特意安排,是想通过这种表现力达到更完美的效果,让观众更真实的看到沂蒙山区战争年代的真实面貌。而与这种冷的“灰”色调截然相反的感受是于宝珍一家人对待贫穷、对待八路军、对待亲人的“热”,使观众在这种“热情”的感召下忽略了从一而终的灰冷色调,更真实的挖掘出了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在剧情的人物外在表现上,让这种灰色调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是每位沂蒙乡亲的脸、头发和衣服,我在想,导演在演员的外形塑造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每张脸都与土地的颜色与当时的大环境是那样的吻合,还有凌乱如槁草一样枯干的头发,还有一身土得掉渣的对襟的灰棉袄,都无一不在还原着历史和场景的真实性,无一不在认真细致的表现出沂蒙老百姓在战争年代的真实生活状况。这种用“灰”色调作整个剧情场景的基本调子,更增强了故事的渲染力和穿透力,给人以更大的震憾和洗涤。
还有四集整个剧情就结束了,看了那么多的战争片,我从没有如此的感慨过,而《沂蒙》给我感慨的还不止这些,其实还有对于宝珍丈夫“李忠厚”的描写,我认为,李忠厚在整部电视剧里是最低调的一个人物,但也是演得最到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演员;还有在剧情里极力表现的于宝珍一家四个女人的命运,都让人心存唏嘘感慨万千。我很庆幸能在现代诸多言情及搞笑剧大肆充盈市场的环境下能够完整的看完这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一部好的影视剧,如果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如果能让朴实归真,如果能改变一种态度,如果忍不住要把感想付诸笔端,那么它一定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也一定能够让社会、让民众有所思索和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