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的章法结构(作者:奉旨填词柳三)
(2009-06-09 18:12:12)
标签:
古典诗歌七律章法结构文化 |
提起七律呢,唐人公认《黄鹤楼》那首最好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分析下他的结构 ,或者说是布局
第一联是起兴,用的是传说,第二联是接着这个传说而来的,承接。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比较大气。思维的视野也随之而开阔
我们来总结下这个整体的章法结构
第一联起句,第二联在起句的同时承接,往往是把思维放开,第三联情思一收拢,第四联收尾
我们来看下,网络上的一首例诗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我们来看下,他这个结构就是第一联起句,第二联承接,描写景物的时候用两处对比的景物把情感放大了,第三联抒情的时候又收拢了放大了的情感。 那么有人会问了,如果第二联抒情,第三联写景该怎么办 ? 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你在起句后,抒情就要把情感放大,然后在用描写景物的时候把情感收拢。这样必须注意,描写的景物一定要和你表达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下另一首七律
《苏武庙》 温廷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他这个第一联是实写,说苏武十九年后,回到了中原。第二联时间回到了过去,第三联从过去在转换到现在。最后一联收尾。这个手法是我们刚说过的,不过他又在刚说过的手法上溶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做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总结下这个手法,从实过度到虚,然后从虚过到实,最后虚实结合来收尾。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是香菱学诗的第三首,也是比较成功的一首。大家看,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面写到了楼旁。一系列的组合画面。我们只看诗的手法,不看诗的情感和表达意境。结合我们以前讲过的诗的承转里就是承转的第一种手法,---承要和缓,转要突起。
我们再来看下另一种七律的结构,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层层第进。这个是我们讲过了的,还有一种方法是一扬一抑。 这个在诗的承转里也都讲过了。这里就不浪费时间
我们来讨论下,诗的承转没讲过的 。我们先来看下苏轼的名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的这首,是前四句主要是由看到雪上的鸿爪引起感慨,后四句有感慨回到了现实里的描写。苏轼的这首,其实手法上和填词的手法有点类似。填词的手法中有的是上篇写景下片抒情。有的是上片先抒情,下片再写景。李商隐的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用的抽象派的手法。他抒发的情感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没任何联系。提他的原因是,使大家不要以为好的诗一定要用很多典故。
《黄鹤楼》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简评:严羽在《沧浪诗话》认为崔灏的这首黄鹤楼为七律第一。原因是:前四句是写登临怀古,后四句是写站在黄鹤楼上看的景物所引发的乡愁难抑之情。前四句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偶然的登临却变成了追古抚今的感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后四句写站在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波江上使人愁”即景生情,江上薄雾的柔美与楼上诗人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把乡愁依附在江上的雾霭中,形成情景交融,日暮烟波与白云悠悠形成对照从而达到了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全诗不遵守平仄对偶的束缚,笔随意转情感真挚而气势奔放,物象与情感交融在一起,使诗的意蕴丰满而自然。诗中巧妙的镶嵌地名,山川风物更觉的具体可感。
《登金陵凤凰台歌》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有人说李白在这首诗上输给了黄鹤楼的作者,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李白只是借鉴了他的写做方式,在第二联上不用对仗,且前四句过于口语话,不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赏析:诗人写登台所见
,赞美了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了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的兴衰之叹,引出了对浮云蔽日月国事日非的忧虑。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和个人的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论这首李白借鉴了崔的黄鹤楼的写作技法,写出的这首和崔功力悉敌。
那么北宋有个诗人,他和王安时是同科进士,当时的状元。他也写了首诗,我们来看下
《登凤凰台歌》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吹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赏析:这首为即兴所做,以文造情。缺乏真实的感受。用网络上的说法就是堆砌出来的。虽然格律工整但是不是佳作。
我们来总结下,古典诗歌具有延续性,延续的不仅仅是诗的意想,还有诗的写作技法。要有真情实感,不能只靠文字堆凑,堆凑出来的东东呢,只能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经不起推敲。
我们再来看下红楼梦里香菱咏月的三首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评论:第一首想象力比较贫弱,用词比较俗套,缺乏新鲜感,这个明显就是堆凑出来的作品,第二首梦醒一联以的诗味只是其他过于牵强和生硬。梦醒一联已经具有诗味。第三首是比较成功的,构思也比较精巧。第三首刚已经讲过了。我举这三首为例子,就是要说明,其实这三首诗正好说明了初学者的过程,们来看下总结:
现实里的老干体,每一首都有新意,每一首都完全脱离了,古人的写作技法,古人诗延续下来的意向。可是老干体却没有一首是好诗。
作业:七律--- 母亲节写给母亲的一首诗,韵部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