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景区对联欣赏

(2009-05-18 11:00:57)
标签:

楹联

名胜古迹

杭州

杂谈

欲把西湖比西子;

更邀明月说明年。——浙江省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1)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2)

 

天开眉目山川丽;

地得肤毛木石灵。——谢光绮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

 

佳景四时,最好景光何况月;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陶镛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

 

穿牖而来,夏日秋风冬日日;

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

 

里外湖瑞启金牛,地注渊泉,州里澄波无限好;

古今月光含玉兔,天开图画,一轮霁魄此间多。——沈阆崐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

 

佳趣此偏多,量来秋水平篙,照我全身都入画;

吟怀闲不得,携有清风两袖,看花沿路去寻诗。——朱彝伯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

 

孤山梅亭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林则徐题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梅亭

(亭在西湖孤山嵫麓。元代人为纪念林和靖,修葺其墓,并植梅数百株,又建梅亭。林和靖,名逋,北宋诗人。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传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林逋也是名副其实的隐士。他在七言绝句《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用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得封禅书的故事,表白自己不曾写过封禅书那一类阿谀文字。上联表现林逋是一位洁身自好的真正隐士。下联是说梅花使孤山“不孤”。联语借景抒怀,旨在赞颂林逋的人品。在艺术上巧而不华,意境高远。)

 

西湖湖心亭

九面烟鬟杨柳外;

四围山色雨晴中。——杭州西湖湖心亭(1)

 

到处溪山如旧识;

此间风物属诗人。——杭州西湖湖心亭(2)

 

一碧浸孤亭,看参差烟柳楼台,绕岸几人沽酒去;

明漪比西子,有多少青红儿女,停桡都学捧心来。——杭州西湖湖心亭(3)

 

中央宛在;

一半勾留。——蒋益澧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波涌湖光远;

山催水色深。——康熙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一片山光浮水国;

十分明月到湖心。——陈子豪题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心亭

(湖心亭在西湖的外湖中心,故名。本联赞美了湖心亭的环境风光,无一字勉强,道出人人所欲言而未能言之意。上联“水国”,水乡,这里指西湖,言山光浮动在西湖水面之上,其景宜人;下联“十分”是圆满之意,谓圆满的明月照临湖心。一个“到”字,把明月写活了,呼之欲出,十分传神。)

 

四围轩窗宜小坐;

一湖风月此平分。——俞樾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金安清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联语写的是站在西湖堤上眺望湖心亭的景致。上联用比喻手法,把亭比作浮在粼粼绿波上面的一颗明珠。下联写湖心亭在夕阳中的景色。“红湿”,贴切地描绘出夕阳映湖,湖亭倒影给人的视觉和触觉形象。宋·赵彦瑞《谒金门》词:“柳岸晚来船集,波底斜阳红湿。”“弓”,量词,五尺为一弓。联语色彩鲜明,对仗工整。)

 

新水湖影双槛碧;

旧山光映四围青。——杨石泉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胡来潮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上联从时间方面写。四季不断狂歌热舞,有谁想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四季笙歌”,化用宋·林升《题林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句意。下联从空间方面写。“六桥”种满宠柳娇花,农民已无空地栽桑种麻了。六桥,宋代里湖西岸杨公堤上自北而南有六座桥。“浑”,全。“种桑麻”,宋·刘克庄《戊辰即事》诗有“从此西湖休种柳,剩栽桑树养吴蚕”句。此是一副表面写景,意在讽剌的对联,其特点是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写法。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但语言俗不伤雅,读来让人心境难平。)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郑烨题杭州西湖湖心亭(1)

(这副绘景联写得秾艳迷人。柳丝袅娜,荷花娉婷,黄莺欢唱,青蛙鼓噪,烟雾深处隐露红墙绿瓦。作者笔下的西湖,既喧闹又清静,既活泼又安谧。整个画面有动有静,声色相通。景物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成功地再现了景点的特色。末句“晴晴雨雨总宜人”,化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诗句。)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度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郑烨题杭州西湖湖心亭(2)

(此联极富想象。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句意。“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席之平广,十分形象。“月白风清”用东坡《前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句。此联富于想像,灵活清新。)

 

双峰云起,古寺钟声,试把酒临流,恰对着曲院风荷,六桥烟柳;

三面山不,一亭水绕,倘倚栏凭吊,犹想见旧时帝子,何处人家?——陈觉是题浙江省杭州西湖湖心亭可庄

(上联写所见所闻。双峰云起,即“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每到春秋雨日,浓云看似远山,远山淡如浮云,双峰插入云端,忽隐忽现。古寺钟声,指净慈寺的钟声,它在苍烟霭中回荡,格外悠扬动听,被誉为“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末尾两句是近处景色。“曲院风荷”也是“西湖十景”之一,在苏堤跨虹桥西北,平临湖面,环植荷花。苏堤自南至北共有六座石拱桥,这里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尤在春季,烟柳笼沙,百鸟和鸣,景色动人。前人有诗云:“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下联写所见所感。前两句点出环境特征,清许承祖《湖心亭》诗:“孤亭好在水云间”,“一面城头三面山”,可以合看。联的末两句感慨深沉,因杭州曾为五代吴越国和南宋都城,然而旧日帝王宫殿早已不存,那故址之上已住进寻常百姓了。)

 

 

西泠印社

卜筑湖山占胜处;

合参宗教继前贤。——戴书龄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四面常时对屏幛;

几生修得到梅花。——况周颐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尽收城市归檐下;

全贮湖山在目中。——叶舟録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一角湖山,藉留真相;

八家篆刻,俾识正宗。——何颂华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名重文章,在野辞朝为大隐;

学宗秦汉,勒金刊石别同人。——丁石识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心仪旧印,手刻白石,于斯为盛;

大地咸安,成功及远,可乐其群。——丁立中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印成秦汉一家,丁布衣归乎,斯文未坠;

社邻梅鹤二轩,林处士去矣,吾道岂孤。——张惟楙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西泠印社

卜筑湖山占胜处;

合参宗教继前贤。——戴书龄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四面常时对屏幛;

几生修得到梅花。——况周颐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尽收城市归檐下;

全贮湖山在目中。——叶舟録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一角湖山,藉留真相;

八家篆刻,俾识正宗。——何颂华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名重文章,在野辞朝为大隐;

学宗秦汉,勒金刊石别同人。——丁石识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心仪旧印,手刻白石,于斯为盛;

大地咸安,成功及远,可乐其群。——丁立中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印成秦汉一家,丁布衣归乎,斯文未坠;

社邻梅鹤二轩,林处士去矣,吾道岂孤。——张惟楙题杭州西泠印社仰贤亭

 

西爽亭

赤虹剑血埋燕市;

白马银河走越州。——杭州西湖西爽亭

 

 

孤山树合仙人宅;

太乙光分处士庐。——徐琪题杭州西湖西爽亭(1)

 

小筑一楼,存西爽遗迹;

相离数武,即东坡古庵。——徐琪题杭州西湖西爽亭(2)

 

白首卧松云,先生有才过屈宋;

茅亭宿花影,故乡无比好湖山。——邹宝僡题杭州西湖西爽亭

 

凤凰岭片云亭

兴来归水敲残月;

谈罢吟风倚片云。——孙隆题杭州凤凰岭片云亭

 

西湖天下景亭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黄文中题杭州西湖天下景亭

(亭在中山公园内。取苏轼“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诗句意。联语抒写了对西湖山水的感受。出句化用袁牧《过桐江作》“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诗意,从总的印象来写:西湖处处山容明媚,水色秀丽。对句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意,则从游览角度来写:西湖晴时固然美好,雨时也觉奇妙。联语的写法脱胎于孤山花神庙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副叠字对,也是回文对,读成“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也十分流畅自然。)

 

水月亭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缺圆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昔,天上嫦娥认我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水月亭

(水月亭,旧在西湖白沙堤的竹素园内,旁有溪流,屈曲环挠,亭临水建,今无亭皆废。上联“水凭冷暖”,是针对灵隐冷泉亭联之“泉自几时冷起”而言。“凭”,任凭,不管。“斜晖”,点出时间是在黄昏,此句犹言清歌曼曲留住了夕阳。歇拍“随人可”三字极佳,极言景随人意而变幻,无一绘景语,旖旎风光顿显。下联明月普照,圆撰皆宜,今昔相同,故有“莫问当年初照”之灵远笔触。“当年初照”,化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句。“举杯邀今夕”,乃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犹言不管今晚天上是何时辰,人间有此美景佳时,且举杯邀请月宫的嫦娥同饮,可不知她是否应允?“不”,通“否”。此联典雅明丽,富于艺术想像力,读之兴味无穷。)

 

冷泉亭

泉声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杭州冷泉亭(集王维句)

 

洗热肠源自冷;

护净土峰胡飞。——杭州冷泉亭(1)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杭州冷泉亭(2)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俞樾题杭州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清·董其昌题杭州冷泉亭

(亭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下,因泉水炎夏不温,呼为冷泉。此联连用疑问代词“几时”、“何处”发问,既风趣又给人留下思考和想像的余地。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灵隐冷泉亭上,又有醴泉、冷泉,今皆湮没。”早年冷泉命名乃与温泉相对而言。又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胜迹》载:“相传晋感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山叹曰:‘此是中天竺灵鹫小峰,不知何年飞来?’因以为名。”董氏所问,语出有据。)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石治棠题杭州冷泉亭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之女题杭州冷泉亭

 

山峰且有飞来悔;

泉水遍从冷后传。——赵铁山题杭州冷泉亭

 

世出世情一泉水;

住无住心半峰云。——升泰题杭州冷泉亭

 

涤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特飞来——范抡选题杭州冷泉亭

 

常恐峰来更欲去;

不愁泉冷无热时。——黄霖题杭州冷泉亭

 

涤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固飞来。——范抡选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未出山时,一寒至此;

飞来峰下,有亭翼然。——李淡愚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尚有热心,肯与人共冷;

何堪退步,甘让峰飞来。——张学智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左宗棠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丘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犹自冷;

烟云空变态,峰峦何处更堪飞。——清·郭崐焘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金安清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此联奇处是一反以前冷泉亭诸问答联意。因为泉水无心,其冷暖只有涉足泉水间者才能感受,而联绵不尽的飞来诸峰,究竟何时存在(去来),也非佛教中人所能讲清。东晋慧理曾说:“此天竺灵鹫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峰峦青未子”,化自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无心”写“淡”;又溶入诗圣名句,赋景色以性灵,是为联语佳妙之处。)

菩萨也具热肠,泉水何尝着意冷;

世界分明实地,此峰怎见是飞来。——林迪臣题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胜景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不飞去;

俊游若昔,亭畔水清可掬,漫论泉冷与泉温。——浙江省杭州冷泉亭

 

壑雷亭

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

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声雷。——浙江省杭州市壑雷亭(1)

(壑雷亭,在飞来峰冷泉亭侧。宋人所建,取苏轼“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句意命名。上下班联末字嵌亭名“壑雷”两字,颇妙。联语给利欲熏心与贪心者敲响了警钟,有佛门棒喝之意。)

 

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

泉能泽物,出山要有热心肠。——浙江省杭州市壑雷亭(2)

 

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

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许应(钅荣)题杭州壑雷亭

 

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

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查亮采题杭州壑雷亭

 

春淙亭

泉水在山清,听天籁淙淙,到此且停双不借;

烟岚随地好,问尘寰扰扰,几人来作小游仙。——石治棠题杭州春淙亭

(春淙亭,在飞来峰路口,建于明代。苏轼有诗:“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后人取诗中“春淙”两字名亭。上联写水声。“天籁”,指自然界的音响,泉水“淙淙”,山鸣谷应,使人气爽神清。在山清,语出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句。“双不借”,草鞋、麻鞋价廉,不借人也不向人借,此代指双脚。下联写山光。“随地”,道尽无处不奇之美妙景色。接着故问:且把烦扰的尘世与迷人的胜地相对照,不由顿生避世之念。但究竟能有几人成为“游仙”的隐士呢?这一问题就留给读者去思考,由此而使联语饶有韵味。)

 

飞来峰翠微亭

万壑松风和涧水;

千年豪杰壮山岳。——杭州飞来峰翠微亭(1)

 

路转峰回藏古迹;

亭空人往仰前贤。——杭州飞来峰翠微亭(2)

 

韬光观海亭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浙江省杭州市韬光观海亭(1)

(上联说,登楼可领略东海日出的奇景:金红巨轮,冉冉上升,五彩纷披,灿若锦绣。沧海,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下联说,开门就面对浙江大潮的壮观:远若素练横江,声如金鼓;近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此联引用唐宋之问《灵隐寺》五律颔联原句。观海亭所处地势极佳,又是看日出、观潮水的绝妙处所,读联想景,使人心胸开阔,豪情顿增。联语对仗工整,气势恢宏。)

 

山衔古寺穿云去;

树隐流泉倚石听。——浙江省杭州市韬光观海亭(2)

(上联写出岩、古寺和白云,创造了一川幽美、寂静又迷蒙的意境。“衔”,含。“山衔”、“穿云”写出了灵隐寺的险峻高耸和超脱之势,写得十分飞动。下联中潺潺的溪流声充盈耳际,给恬静的氛围带来一股活力。此闻动静相间,声色兼蓄,从视觉到听觉,层层渲染,细细描绘。“衔”、“隐”等字的妙用使静止不动的影物风韵倍增,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鸿爪雪泥,著迹岳阳楼上;

云装烟驾,降真灵隐山头。——徐绍城题杭州韬光观海亭

 

碧波亭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盈契题浙江省杭州市碧波亭

(碧波亭,故址在浙江省杭州钱塘江边。上联景点。“三千里”,指大运河长度。“一条水”,指钱塘江。下联绘景。十二时,即一昼夜。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两度潮,钱塘江以中午和半夜两次涨潮最为壮观,俗称子午潮。联语从纵横的时间、空间中展示江水风貌和特征,意境开阔,气势不凡。又上海龙华寺亦有此联。)

 

灵峰亭

即同灵隐双傍路;

不减云栖三聚亭。——浙江灵峰亭

 

来鹤亭

踞鹫岭,面芝坞,傍桃源,小筑茅亭,是林峦最幽处;

曲江涛,吴山云,西湖月,生成画本,亦宇宙之大观。——庆云题杭州来鹤亭

 

五云山亭

长堤划破全湖水;

之字平分两浙山。——杭州钱塘江畔五云山亭

(五云山在西湖西南面,濒临钱塘江。传古时有五色彩云生于山巅,故名。山上有亭,登亭可瞰钱江及西湖。“长堤”,即西湖苏堤,全长两千八百米。登山俯瞰,微波粼粼的西湖水被长堤划开了。呈“之”形的钱塘江水又似乎把浙东、浙西的山平分成两半。联语从小处着眼,小中见大,高处落墨,通过俯瞰所见以写出五云山之高,点景恰到好处。)

 

葛岭宝灿亭

江良斜界东西浙;

山色都收里外湖。——柯怡陶题杭州西湖葛岭宝灿亭

 

明月倒悬鱼港棹;

晓霜背听凤林钟。——来裕(忄享)题杭州西湖葛岭宝灿亭(1)

 

孤影对邀林处士;

半闲坐论宋平章。——来裕(忄享)题杭州西湖葛岭宝灿亭(2)

 

黄龙洞鹤止亭

月上新亭,把酒待招玄鹤至;

风来古洞,倚松静听老龙吟。

——浙江省杭州黄龙洞鹤止亭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龙洞。在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相传南宋淳佑年间,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曾来此结庵说法,因名。后山峭壁塑有龙头,龙嘴泻水如珠帘垂池。临池有鹤止亭,北宋诗人林逋养于孤山之鹤常飞止于此。民国三十七年陈君撰联时,亭刚修葺,故联称新亭。旧传鹤千年化苍,又千年变黑,故称玄鹤,即仙鹤。上联吊古:写明月亮升上鹤止亭,游客端起酒杯,期待能重招仙鹤飞来伴饮。下联写游客神态:趁有风从古洞吹来之时,人们身靠松树,静听老龙龙嘴泻水吟鸣之声。联语内容既切题意,又紧扣景观;既据景写实又有神奇想像。风格豪放浪漫。)

 

烟霞洞吸江亭

四大空中留云住;

一峰缺处看潮来。——杭州烟霞洞吸江亭(1)

四大皆空独留云住;

一峰缺处远看潮来。——杭州烟霞洞吸江亭(2)

 

九溪十八涧山亭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杭州九溪十八涧山亭(1)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杭州九溪十八涧山亭(2)

 

片云亭

兴来临水敲残月;

谈罢吟风倚片云——孙隆重题浙江省杭州市片云亭

(片云亭,在杭州风篁岭上。岭上有一片云石,高丈许,青润玲珑,石后后有片云亭,为明司礼太监孙隆所建,今已不存。此联由孙隆题于棋盘上。上联言兴致来时,面临泉水,对棋枰落子。“敲”,指落子。宋·赵师秀《约客》诗有句:“闲敲棋子落灯花。”下联言话谈完后,倚着片云石,作词吟诗。全联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敲残月”为动宾词组,宾语省去中心词(布作残月形的)“棋盘”,“倚片云”也是动宾词组,宾语省去中心词(名为片云的)“山石”,于是实词虚化,以“残月”对“片云”,十分工整,又极形象。全联写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

 

玉皇山七星亭

七星缸,八卦田,紫来洞天,皆神工奇作;

东浙潮,西湖景,龙山胜迹,极武林大观。——杭州玉皇山七星亭

 

九溪林海亭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樊增祥题浙江省杭州九溪林海亭

(九溪在杭州龙井南,林海亭在溪畔。上联说,暂时停留一下的好,劝来此的游人都吃了茶再去。小住为佳,据《词苑丛谈》卷三引晋人杂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劝人暂留。赵州茶,唐代名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院,每发言必先云“吃茶去”。《五灯会》卷四:“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下联说,不要忙着说归去,还是大家试着唱起《陌上花》的歌来吧!陌上花,民歌名。苏轼《陌上花》引“游九江山,闻里中儿童歌《陌上花》。父老云:吴人用其语为歌。”此联敦劝游人吃茶、唱歌,驻足欣赏林泉之美,语言直白,轻松活泼,富于人情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