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解“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推荐)

(2012-05-22 14:57:19)
标签:

太极

静与动

体会

健康

分类: 缘定太极
    太极拳经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之说,作为太极拳练习的要领广泛为太极拳爱好者熟知,但对此的解释却大多是与“一动齐动、一静齐静”等同的,不说别人,就本人以前的理解也是这样。但是,跟徐亚奎老师学习以后才知道,原来“一动无有不动”并不是一齐动;“一静无有不静”也不是要静一起静。而是要有先后有节奏的动,有先后有节奏的静,这才是其真正的内涵,能达到劲力传递的目的。
    最近,我在练拳中重点体会了这个要领,方才体会到了节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意味。由此,也让我想到了以前听一位前辈讲的,太极拳的动应当是“蛹动”而不是乱动的说法。但可惜的是当时他没有把话说透,并未让我真正理解其道理。其实只有蛹动,才能以自身的重力拉松关节,才能更好的用放松带动身体演练拳架,更好地做到“用意不用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一动齐动,必然是用力的抬腿、抬臂,活动的只能是几个有限的大关节,不可能把拳练得精细,更不可能真正做到节节贯串。
    而要做到蛹动,必须要把握动的节奏,我的体会是打拳的过程是在两腿一松一蹬的过程中,实现重心的移动、劲力的传递。一松是先松靠近脚踝的关节,以下拉上,节节拉开,同时将身体的重心降低,劲力下沉到脚底;一蹬就是通过实腿一侧将沉到脚底的劲逐渐蹬送,使劲力节节贯串达到稍节。所以,打拳的过程也是一沉到脚底、一送到四稍的过程。但如同松有先后一样,送也是有先后的,只是这个先后不是主观意志上想着先送到哪个关节、后送到哪个关节,而是在松到底以后的反弹,是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气贯串。从旁观者的眼光看来,打拳者手上的劲完全是从脚底蹬出来的,而不是手的局部用力,从而实现“劲整”。而其实“蹬”也只是关节肌肉的舒展,并不是用死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