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文学论文陶渊明艺术文化 |
分类: 难忘军旅 |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方世明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伟大的诗人,他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主要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具有意境美和冲淡美;陶诗的语言虽近“田家语”,但高度凝炼,极富哲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陶渊明(公元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历侍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陶渊明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他少有济世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肯随俗浮沉。可惜他终于“委运乘化,”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极不问的态度。他归田以后,参加了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多方面地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为三个方面:
1、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
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令人窒息的官场和仕途的坎坷陷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矛舍、榆柳桃李、远村饮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亦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了。正如后人所评:“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就是看出了诗人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田家生活的喜悦。
陶渊明归隐田园参加农业劳动以后,更多地接触到了劳动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而他却对劳动的艰辛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即从作息勤厉中,写景观物,讨出一段快乐。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钟惺《古诗归》卷九)。
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作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陶诗的开创之功是唯一的关键。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虽然田家劳作辛苦,四体诚疲,但却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劳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
陶渊明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和艰辛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在他的田园诗中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弊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何为忽去兹。衣食不须记,力耕不吾期。”(其二)
与素心淳朴之人的交往,使诗人得到极大快慰。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他们谈论的,没有世俗官场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而是农事家常。“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他们所来往的,不是出于功利的金玉奇珍,而是浊酒一杯足矣。
3、反映了农村的凋蔽和自已的窘困
陶渊明归隐前的家境就不怎么好,而弃官归田后,生活就越来越困苦,后来竟穷到“饥来驱我去”的乞食地步;由于与农民共同劳动,接触到农民,便了解到天灾人祸给农民带来的痛苦。他的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蔽和自已生活的窘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丧妻、旱灾、虫灾、风雨作祟,收成歉薄,一连串的生活问题挤在一起。在挨饿的夏日里,希望天快黑;在挨饿的冬夜里,希望天快亮,这是忍饿号寒最深切的感受。他在(《乞食诗》里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辞”。这是诗人体验饥饿生活最深切、最惨痛所发出来的呼声。他刻画个人饥饿生活的形象,也是广大劳动人民饥饿生活形象的缩影。
又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途。” 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旧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从这里就可以隐约地看到战争和灾害对诗人个人的困厄以及对农村经济的破坏和对农村美好生活的损蚀。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睹,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只用“床席”两字,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2、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这是说他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
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3、情、景、理的浑融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离开情,景就没有了生气,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陶诗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已胸中的一片天地。且看《饮酒》其五: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已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这首诗已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情、景、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淳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四、结语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倍受现代人们的关注。
注释: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本文所引陶诗,均参见该书,以下不
再作注。
参考文献:
[1]谭丕模.《论陶诗》.(见《古典文学作品解析》上辑).中华书局1958年7月出版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3]吴云.《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