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 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动机
(2009-01-24 08:02:12)
标签:
教育理论奥苏贝尔杂谈 |
分类: 教育与心理 |
1.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对学习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材料能被学习者理解的学习方式,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第四,新旧知识互相作用,新知识被同化。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
3.动机学习理论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低):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动机构成:
(1)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以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为目标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想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外部动机)--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考核的动机力量,更多的是在于失败的威胁,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
习得性无助: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