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理论: 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动机

(2009-01-24 08:02:12)
标签:

教育理论

奥苏贝尔

杂谈

分类: 教育与心理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1918年-)于1960年提出的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1.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对学习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材料能被学习者理解的学习方式,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第四,新旧知识互相作用,新知识被同化。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注重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教材编写得当,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好的书籍就像良师益友,逻辑合理的学习才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学习心向”可理解为学习者有学习的愿望、愿意学习并且想把它学好。奥苏伯尔提出“学习心向”的问题,就是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要有主动性。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关键。 
     ·注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原有知识结构中具有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是新知识能被学习者同化的基础。所谓“同化”即指在有意义学习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就相当于地基,有了牢固根基,才能构筑高楼大厦。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就是为更高深知识的学习扎劳根基的教育,我们所说的“双基教育”也就是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中小学教育旨在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涵盖面较宽泛的知识体系,以便日后深造学习时,新知识的摄入使头脑中原有相关观念得到触发,促进新知学习。
     ·注重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要将新知识内化于头脑中,关键在于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被同化,就是使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得以丰富,或发生改变,或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将同化分为三种模式:第一,下位学习,即把新知识归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使新知识与之发生类属关系。其中有划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中学习的新知识使原有观念得到证实或说明,后者则使原有观念得到扩张、精确、深化。第二,上位学习,即在原有观念基础上学习包容度更高的命题。第三,并列结合学习,即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产生联合意义而非从属或总括的关系。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这种相互作用是建立在新旧知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基础上的,这就启示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学会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如,学习一门具体学科,将知识形成由浅入深的纵向结构;学习不同学科时,各科知识则构成横向联系。如此一来,当知识网络具有清晰的条理,无论是摄入还是提取信息,都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

 

3.动机学习理论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低):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动机构成:

(1)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以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为目标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想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外部动机)--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成就动机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学习动机中所占的比重,随年龄,性格,性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儿童早期,学习动机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附属内驱力.以后逐渐减弱,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的作用逐渐增强,成为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考核的动机力量,更多的是在于失败的威胁,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

习得性无助: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