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股市泡沫形成的成因
从股市泡沫的特征可以看出,中国股市泡沫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典型的泡沫共性和特征,如宏观经济经历了连续数年的上扬、新元素的出现(创业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新制度引入预期强烈)、主观思维的“范式改变”、新投资者不断加入、公众和传媒的高度关注、信贷大幅增长、汇率保持坚挺,以及股票分析师队伍的扩大和市场影响力增强等。但中国引发上述因素的基础,却有着以下2个方面的自身独特原因。
流动性的膨胀。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历史上世界各国流动性膨胀的普遍历史不同,我国的流动性增加伴随着货币政策的严厉紧缩过程。从2006年开始,人民央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10.5个百分点,总共加息(1年期存款)1.89个百分点。一般而言,泡沫的膨胀总是伴随着宽松的货币环境,各国无不如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国流动性的突然膨胀。这说明,我国流动性的扩张并不是政府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而是外部输入的结果。
股权分置改革导致的填权效应。自2001年国务院公布减持方案起,股市运行一落千丈。从股权分置产生的历史看,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解除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限制,必然对原有股票价格有一个除权效应。股改中,两类股东通过采取对价的形式实现了利益的平衡,非流通股取得流通权。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不同性质股份之间利益分置、价格分置的问题不复存在,为中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奠定了市场化的基础,股价成为各类股东间共同利益的基础。由于2005年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前,市场实际上已完成了全流通情况下股价的除权,股价表现已体现了全流通境况下的价格情况;股改的成功,使各只股票纷纷走出了一番填权行情。股改顺利实施导致的填权行情,激活了市场人气,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市场情绪因此变得空前高涨。
价值重估的普遍认可。本来是泡沫表现形式的股价超出历史平均值大幅上涨,被市场普遍解读为是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价值重估”现象。伴随着历史上最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期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景气繁荣期的到来,企业当前的业绩也确实表现了良好的增长性。在资本化和货币深化等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理论的支持下,股价的暴涨似乎有了坚实的基础。原有对股票内在价值进行计算的估值体系被打破,面对泡沫,投资者找到了自杀的理由。
二、泡沫破裂的原因
流动性的逆转。当流动性的增加赶不上资产价格的膨胀时,泡沫就进入了一个危险期。进入2008年后,股改限售股开始大规模进入二级市场,实际全流通时代加快到来。流动性的扩张显然已赶不上市场的扩容速度,股价调整压力突然增加。股改打乱了市场正常的扩容速度,流动性的增加却不可能发生相应调整。货币供应量保持在一定区间稳定增长的现象说明,央行实际上奉行保持经济均衡增长的货币中性政策:保持经通胀调整后的货币固定增长率,控制货币量的均衡增长;在认可价格上涨有一定客观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维持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量,保证经济发展需要货币量的稳定增长。资本市场建立以来,15年来积存的非流通股要在2年时间内的突然释放,就如原先大坝将多年蓄起库容在瞬间放掉,如此一来,在没有预警机制的情况下,下游必定遭殃。
经济预期的改变。国内方面,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累积的矛盾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调整需求。国际方面,起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变,是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期发生改变,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值体系又一次发生变动。原先建立在高增长率预期基础上的估值体系不复存在,转而以大幅调低了增长率的估值基准作为股价评判标准。这种估值体系基准大幅改变情况的出现,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幅度,自然也就加大了股市的调整幅度。
海外资产价格的传导。 2007年2月13日,以美国乡村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和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爆发。次贷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突然收缩,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国际金融流动性的下降,一方面通过流动性影响,对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资产价格产生紧缩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市场的示范作用,影响了其他国家资产价格的走势。巨额股票市值的挥发,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和信贷紧缩效应,又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正常创造,欲发压制了流动性的增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