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几组数据:今年2月份,货币基金规模已达1.42万亿元,相比1月份增幅超过49%;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资产合计4.76万亿元,其中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1.21万亿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一批基金公司依靠非公募业务的大幅增长实现收入激增,甚至有公司来自专户的收入高达9成等。
上述数据,看似凌乱,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基金公司正在做的事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业——主动专业投资。在金融混业的大背景下,基金公司面对牌照优势的突然丧失,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眼下,基金公司、电商正纷纷朝着互联网金融的道路大踏步迈进,基金公司的未来发展也出现两个迥然不同的模式,一是先做大,即努力搭建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大资产规模,有了规模靠收取管理费获得收益;二是先做强,即强化投资能力,尤其是主动投资能力,通过漂亮的业绩吸引客户。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数年内,基金业已经明显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整体资产管理规模徘徊不前,在A股市场的话语权也日益微弱。在渠道方面,其对于银行的依赖也丝毫未见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使得这种瓶颈尤其是渠道瓶颈出现了新的突破的可能。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基金公司并非通过“触网”、倾力打造“宝宝”,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借力余额宝的天弘基金,虽然在短短几个月规模上了台阶,但并未带来相应的盈利。
笔者认为,基金公司在打破规模瓶颈的同时,如果丧失了其主动管理能力,等于用一个奇迹换来了一场凋零。基金公司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就是其投资管理的能力,作为市场最主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公司应立足专业投资之根本,应该用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为投资者提供能够持续收益的产品,才是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成长方式。靠业绩赢得的信任才是最稳固的,只有稳固的信任才能保持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从而让基金公司的发展步入一个良性循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