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私募基金清盘风控赵笑云赵学毅 |
分类: 股票 |
文/赵学毅
6月11日,赵笑云旗下笑看风云1号终因净值跌幅超50%正式清盘,距离笑看风云2号被清盘还不足半年光景。《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同时注意到,随着股市走软,近期阳光私募产品“一地鸡毛”,还批量出现了“二毛基金”、“三毛基金”,且有103只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单位净值不足0.70元,挣扎在清盘线附近。
“私募基金遭清盘,除了与行情不景气有关外,投资经理操盘能力和风险控制欠佳也是重要原因。尤其是投资风格激进、满仓操作的私募基金,一旦股市下跌净值便受损严重,很快就直接面临清盘风险。‘一地鸡毛’已为投资经理的风控敲响警钟。”北京一私募基金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投资者也不必谈‘清盘’便色变,随着私募基金数量和存续期的逐渐增加,正常与非正常清盘的私募可能会越来越多。私募清盘并非都是坏事,从对投资者负责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私募行业的一种进步。”
103只私募陷清盘危机
在阳光私募基金界,最近投资者谈论最多的人可能就是赵笑云,这个想风火“闯九州”的传奇人物。从去年4月成立至今近14个月时间里,赵笑云旗下笑看风云1号终因净值跌幅超50%于6月11日正式清盘。此前,赵笑云的笑看风云2号已于1月4日被清盘,并改制为笑看风云公司型合伙制1号基金。其实,面临清盘风险的阳光私募产品不在少数。
据同花顺iFinD最新统计,2011年全年,私募清盘数量创了历史新高,清盘私募产品个数达到187只,其中结构化产品131只,非结构化产品56只;今年以来,又有20余只私募产品被迫清盘,除赵笑云旗下的两只产品外,还有知名私募经理常士杉管理的世通8期与世通9期两只产品,由于跌破清仓线而被信托方单方面清仓。截至6月14日,有103只阳光私募产品单位累计不足0.70元,另有87只产品净值不足0.75元,逼近“清盘线”;此外,还批量出现了“二毛基金”、“三毛基金”。截至目前,挣扎在清盘线附近的阳光私募基金已经多达190只,占阳光私募基金总数的13.22%。
据记者了解,在阳光私募信托基金运行初期,信托公司并没有明确规定产品止损要求,2009年之前成立的非结构化私募产品很少设定止损。但随着信托公司对风控把握更加严格,在很多产品中设置止损线,一般在0.7元。
“私募基金遭清盘,除了与A股行情不景气这一因素外,投资经理操盘能力和风险控制欠佳也是重要原因。尤其是投资风格激进、满仓操作的私募基金,一旦股市下跌净值便受损严重,很快就直接面临清盘风险。赵笑云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操盘手法激进,喜欢重仓操作自己看好的股票,又刚好碰上了大盘大跌,故净值损失较大。产品建仓速度过快和仓位比例太高,亦是净值大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一私募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表示,“今年以来,欧债危机、通胀高企、经济下滑和资金面吃紧等因素合并共振,导致大盘持续调账。私募基金对这些因素存在预见性不足,这些因素的影响不断被重估。从而暴露了私募的研究力量薄弱,缺少对宏观大局的预判。”
两只“2毛私募”现身
据记者观察,在“一地鸡毛”中,竟有两只健在的“2毛私募”。
陕西鑫鹏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杰执掌的鑫鹏1期,截至5月18日(单位净值最新披露日)单位累计净值为27.09元,成立以来总亏损72.91%;若按1元/份面值折算,最新单位净值仅0.2709元,再创阳光私募净值新低。鑫鹏1号2007年12月20日通过华润深国投的信托平台发行,首期募集规模为5700万元,也正是这个产品把“三秦股王”阮杰最终请下了神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坚持满仓操作的鑫鹏一期亏损很快超过60%,其业绩连续4年在阳光私募基金中垫底。其实,阮杰原本就是一个教师,或者一个小商人,如果没有7年前的那场擂台赛,阮杰或许现在日子会过得很滋润。
另一只“2毛私募”,则是倚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叶飞执掌的天星2号,截至6月8日(单位净值最新披露日)单位累计净值为0.2994元,成立以来总亏损70.06%。叶飞早在1994年就开始涉足A股,2003年从事机构私募投资,2007年获得CCTV全国炒股大赛人气总冠军、实盘操作第13名;2006年至2007年在金融界网站公开展示的模拟盘操作战绩是44连胜收益26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常胜将军”,其管理的天星2号自2010年9月底成立以来几乎是一路下跌。
从跌幅看,私慕基金没有在弱市中实现绝对收益的目标,亏损、清盘、发行失败,成为主旋律。
“私慕基金投机心态暴露,在行情下行的预期下,仍有不少私募公司心存侥幸,不仅未能及时止损,反而不断试图抄底,最后却发现越陷越深。”北京一私募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如是表示。
不必谈“清盘”色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私募基金清盘原因各异。针对清盘危机,业内人士则表示,“随着私募基金数量和存续期的逐渐增加,正常与非正常清盘的私募可能会越来越多,投资者也不必谈‘清盘’便色变。何况,私募基金清盘并非都是坏事,从对投资者负责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私募行业的一种进步。”
对于私募基金愈演愈烈清盘大戏,北京一私募基金分析师对《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表示,目前导致阳光私募产品清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存续期满而清盘,在所有清盘私募中,这类原因清盘的数量总是最多的,而这也属于正常的产品新老交替;净值跌破合同规定的止损线或规模低于合同规定的最低限额而清盘,这是私募基金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大型私募基金公司,往往会采取措施来挽救产品;三是公司遭遇重大变故,出于公司业务结构调整而清盘。
值得注意的是,在单位净值临近清盘线的时候,私募基金经理大多会非常谨慎,轻仓甚至空仓。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5月底,阳光私募的仓位再度下降,从5月的61%降低至56.5%,逼近历史低点。其中,仓位在7成以上的占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为39%;而仓位在三成以下的私募基金从上月的17%上升到18%。
“‘一地鸡毛’已为投资经理的风控敲响警钟。”北京一私募基金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盘波动为整个私募行业提供了一个反省机会。在下行市场中的风险控制上,私募之间差别较大,这也反映了每个产品的特点都不一样。这反而有助于对私募产品风险把控能力进行判断,从而鉴别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阳光私募基金清盘也是该行业产品“生老病死”的必然过程,谈“清盘”色变的投资者应该理性认识,毕竟激进投资风格的投资经理并不多。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则提醒投资者,私募明星过往业绩是帮助旗下产品快速扩张的利器,但并不是未来业绩的保证,应该杜绝迷信,特别关注其风控能力。投资者在选择私募产品时,对产品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私募公司的投研实力、风控能力需要有更多把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