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上市公司2008年报可知,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最大杀手,在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的上市公司身上,资产减值损失对业绩的拖累更加明显。进入2009年,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上市公司经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业绩实现劲增,去年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将陆续回归到公司利润中,这些“计提转回”公司已经引起投资者的强烈关注。
资产减值吞噬三成利润
沪深两市1624份年报显示,上市公司在2008年共确认资产减值损失3953.95亿元,较上年激增2682.4亿元,增幅高达210.96%。全年A股公司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8208.22亿元,同比下降17%。以此计算资产减值吞噬32.51%的利润,上市公司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业绩杀伤力之大可见一斑,这在往年极其罕见。
对比显示,在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的上市公司身上,资产减值损失对业绩的拖累更加明显。据《证券日报》最新统计,A股公司共有480家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其中多达420家公司在2008年度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占比达87.5%。从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变化上看,80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超过1亿元,占业绩大幅下滑且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公司数的19.05%。共有195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是上年数的2倍以上,占比接近50%。
具体来看,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深发展A、中国太保、上海汽车等13家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数十亿元。如中国平安去年资产减值损失最高,达261.2亿元,是2007年资产减值损失金额的90.38倍。公司披露,2008年公司投资收益为282.48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76.68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261.2亿元;对所有于2008年12月31日符合减值标准客观证据的可供出售权益投资计提了减值准备258.55亿元,其中公司对富通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27.90亿元。贵研铂业2008年度亏损8540万元,而上年盈利10844万元。因贵金属价格及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该公司不得不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2008年度共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2072万元。如果没有存货减值的影响,贵研铂业2008年度盈亏完全有可能改写。
业内人士认为,对过去的业绩计提减值准备是坏事,对未来影响计提减值准备却是好事。2008年的巨额计提正是为了以后年度少计提或不计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有正面作用。
“计提转回”再圆业绩梦
2009年一季度,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初见成效,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环比劲增450%(平均每股收益约0.083元)。经营状况的好转,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需要进行资产减值转回。
据《证券日报》最新统计,沪深两市1600多家上市公司,75%以上都在2008年年报里计提了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合计3906.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01.16亿元。按目前两市A股总股本计算,若资产减值准备全部转回,上市公司每股业绩将提升0.21元,相当于A股2008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37元的62.31%。除了银行类上市公司(银监会要求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必须达到130%)减值准备短期内不可能转回外,仍有中国国航、雅戈尔等公司有较确定的减值准备得以转回。
中国国航2008年亏损91.5亿元,主要源自公允价值变动损失77.07亿元,其中燃油套保损失74.72亿元。但公司在今年2月发布“燃油套期保值的提示性公告”,根据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估算,按照本公司2008年底的合约数量和价位,若油价较2008年底分别下降30%、20%、10%和上升10%、20%、30%,则公允价值损失将分别较2008年底减少-6亿、6亿、15亿元和32亿、38亿、44亿元。公司明确表示,上述公允价值变动将影响公司2008年度的业绩。2008年底油价为44美元/桶,事实上到今年3月底其公允价值已转回9.92亿元,若6月底油价比去年底涨20%即52.8美元(目前约为55美元),公司公允价值损失将减少38亿元。2009年一季报披露,燃油套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转回9.89亿元,本期发生实际支付9.48亿元,同时航油成本同比减少16.5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9.92亿元。
雅戈尔去年盈利15.83亿元,但去年第四季度亏损5.73亿元,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减值。去年末公司资产减值损失14.08亿元,较上年度金额增加6254.33%。其中因海通证券和金马股份股价持续下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计提减值13.17亿元;由于减持海通证券产生亏损4.69亿元,使其投资收益较上年度减少19.32%。2009年一季度,由于股市大幅反弹,公司出售中信证券部分股权投资收益较上年度同期增长497.38%;资产减值损失仅为1090.03万元。
资源业可淘金“计提转回”
对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处于产业链中上游的石油煤炭、钢铁和有色企业普遍提取了较高的存货跌价准备,因而业绩受资产减值拖累更明显。随着资源价格的进一步理顺,石油煤炭、钢铁和有色企业受益匪浅,相关企业或有一轮“计提转回”潮。
比如钢铁上市公司,去年下半年以来钢铁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造成钢企库存产品“贬值”,从而导致资产减值大幅增加。2008年末各公司计提的存货减值损失占年末净利润的97.2%。宝钢股份、武钢股份、鞍钢股份的计提比例均超过上市公司平均11.7%的水平,大量囤积的原材料使大公司的相对优势丧失。2009年一季度,一些公司转回了部分存货跌价准备,鞍钢股份、济南钢铁的转回比例超过存货价值的10%。2009年,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将成为钢铁业上市公司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有色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同样深受资产减值之害。57家有色金属股2008年度共实现净利润93亿元,同比下降74%;共确认资产减值损失83亿元,同比增加381%。如云南铜业2008年亏损27.9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17.8亿元,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就高达17.5亿元。不过,今年一季度以来,铜价有所上涨,上市铜企今年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国务院今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措施,电解铝市场日益复苏,电解铝市场价格已经在一季度末回升至13000元/吨,相关公司在销售时将出售部分的电解铝库存对应的跌价准备转入当期销售成本,增加了第一季度的毛利,客观上有利于第一季度的业绩提升。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新会计准则对已确认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行为,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纯洁化有着重大意义。相关数据已经显示,2007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和转回比2006年大幅减少,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刻意把坏账留给2008年的上市公司只为少数。今年的上市公司“计提转回”,更纯粹一些,产业景气提升、产品价格上涨、投资收益增加等因素是“计提转回”的主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