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市公司存货增4成 “去库存”影响利润3.67%

(2009-02-22 20:36:17)
标签:

证券

计提

期末存货

股票

分类: 股票
  截至2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62家上市公司公布年报,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4383元,合计实现净利润143.05亿元,与上年同期112.64亿元相比增长27%。不过,62家公司期末存货已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四成。存货的快速增长,使得上市公司库存消化压力进一步加大,业绩成长性受到考验。
    据本博最新统计,在已公布业绩的62家公司中,期末存货合计907.65亿元,较期初数651.77亿元增加255.88亿元,增幅为39.26%。由于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存货期末数是对年末余额计提跌价准备后的年末净额,所以,这些公司存货实际增幅要超过40%。62家上市公司,有12家存货增加额超过10亿元,其中保利地产存货期末数高达401.96亿元,华发股份、新湖中宝期末库存分别为95.09亿元、78.75亿元。
    对比显示,期末存货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的有42家,占比近7成。增加额居前的五家公司均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保利地产、华发股份存货期末数分别较期初增加了121.11亿元、42.3亿元;ST万杰、新湖中宝、中天城投存货期末数均较期初增加了数十亿元。当前房地产市场疲软,无疑增加了这些存货的消化难度。
    从行业角度看,电力、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房地产、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存货增幅较大。其中电力、交通运输行业公司存货同比增幅高达165.46%、136.11%;已披露年报的4家电子信息股合计存货11.15亿元,同比增长61.17%;9家房地产公司存货由07年末的491.05亿元增至08年末的719.83亿元,增幅46.59%;石油化工行业公司存货增幅为39.17%。库存增幅较小的行业包括钢铁(14.67%)、食品饮料(6.28%)等。
    此外,有20家公司存货出现同比下降,多集中在电器、有色金属、批发零售、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中电器、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库存同比下降三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家公司包括8家ST公司。由于这些被特别处理公司的存货水平下降并不是正常的经营行为所导致,往往伴随其总资产的下降、经营恶化,因而这8家公司的存货减少缺乏样本意义。
  虽然此前市场预计存货的财务计提会成为2008年年报业绩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就已披露年报公司来看,有36家选择对存货计提损失,财务“去库存”总额达5.25亿元,是当期62家公司净利润的3.67%。其中,有色金属、房地产行业较为主动,普遍对存货计提损失,金额最大的公司保利地产一次性计提存货损失2.99亿元,计提存货达到净利润的一成。
  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虽然存货增加较快,却并没有提取存货跌价损失,即使有提取,计提金额也是微乎其微。统计显示,62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存货增幅在90%以上,但有5家没有提取存货跌价损失。比如重庆路桥,因对西永软件园项目继续投入,存货期末数猛增至期初数的24.22倍;建投能源因各下属子公司增加燃料储备,存货期末数比期初数增加2.84倍;中国玻纤因下属企业原材料储备及产成品增加,存货年末余额较上年增加2.48倍。而方大炭素尽管计提,但额度有限,公司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3642万元,为上年的4倍多,但其中坏账准备有3583万元,存货跌价损失仅59万元。
    据WIND统计显示,2008年前三前季度,沪深两市1601家A股公司存货价值达1.9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780.83亿元,增幅高达33.42%,占整体总资产的17.12%,是整体上市公司利润的4.5倍。在行业方面,房地产、石化、钢铁和有色金属四个行业的情况最为突出。从已披露年报的情况看,电力、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也加入到存货增幅较大的队伍中。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存货的猛增往往被认为是公司基本面下滑的标志之一,在金融环境动荡的背景下,这还将有可能增加公司在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部分行业渐渐出现库存化高潮。
    从存货七年的存货周转率来考察,周转率最快的周期性行业依次是建材、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有色金属、汽车、纺织服装、家电、造纸。市场投资者对前几大行业股给予厚望,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受益于四万亿主题投资的行业被认为库存将持续下降、最早引来景气周期的行业;春耕将至,化肥需求进入季节性旺季,相关企业的库存也会逐渐降至合理水平;有色金属股票近期的大幅反弹也标志着去库存化的一个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