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派琵琶】汪派宗师——汪昱庭先生
标签:
汪昱庭上海派琵琶《夕阳箫鼓》杂谈 |
分类: 琵琶视角 |
汪派宗师——汪昱庭先生
http://s3/bmiddle/4e48de44g942f6ca08dd2&690
汪昱庭先生
|
汪昱庭先生性格恬淡,生活朴素,待人诚恳,不求闻达,不逐名利。
其喜好绘画,所画作品有板桥之手法,颇有造诣;更喜好音乐,通晓音律。初学笛、箫和三弦。闲暇时,常以书画、音乐自娱。1900年,他在上海向王惠生先生学习琵琶。当时,上海的张园、愚园两处经常举行琵琶会,名家相聚,好手云集。汪先生经常前去观摩,得以观瞻浦东派、平湖派等名家的精彩演奏。后经王惠生先生引荐,遂从琵琶会名家浦东派陈子敬、倪青泉、曹静楼,平湖派殷纪平学习琵琶。 汪先生的琵琶演奏以古朴、简洁著称,很讲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对比;他打破了“下出轮”的传统轮指方法,创造使用了从食指开始的“上出轮”弹法,此法被后人普遍采用至今,从而奠定了当代琵琶右手手型结构的基础。在技法上他还主张右手演奏时要形成拳心,并针对演奏者手的条件各异的实际状况,确定了右手弹挑、夹弹时“龙眼”与“凤眼”的手形框架。可以说,汪昱庭先生对于琵琶技艺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21年,汪昱庭先生应上海大同乐会邀请,悉心传授琵琶技艺。受其教益的弟子不下百余人,能被记录下来的弟子有李廷松、王叔咸、卫仲乐、王璠昌、李廷栋、李振家、张云江、张萍舟、吴桐初、陈天乐、陈永禄、杨大钧、郑卫国、金祖礼、柳尧章、姜光昀、浦梦古、孙裕德、程午嘉、蔡之炜、秦鹏章、王恩韶。其中在后来成为著名琵琶大家的有李廷松(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哈尔滨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专任教)、卫仲乐(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孙裕德(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又兼课于上海音乐学院)、程午加(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金祖礼(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陈天乐(在贵州艺术学院任教)、张萍舟(在武汉音乐学院任教)、陈永禄(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等人。他们在传播和普及琵琶艺术方面,各自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追溯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集于汪昱庭先生的教益。因此,后人称汪昱庭先生为“近代琵琶艺术的一代宗师”。
http://s3/middle/4e48de44g942f8a5c9522&690
http://s5/middle/4e48de44g942f9cb60144&690
汪昱庭先生对李芳园传谱的《浔阳琵琶》一曲加工润色,改名《浔阳夜月》,又名《夕阳箫鼓》、《浔阳曲》。他删弃了李谱每段结尾的长段捺音和繁音花指,去繁就简,使乐曲显得更为质朴典雅。现在蜚声国内外乐坛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他的学生柳尧章等人根据其传谱《浔阳夜月》改编而成的。 他还把《李氏谱》的《阳春古曲》由10段改编为7段,使全曲结构紧凑,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广为流传的琵琶名曲。 在《十面埋伏》中,他创造了“凤点头”(勾搭)、“哆罗子”(拇指摇)等指法,也早已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 另外,他根据锣鼓套曲改编的琵琶曲《灯月交辉》(内含《汉寿亭侯》、《跨海东征》两段小曲)也成为“汪派”琵琶的特有曲目。
1980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完成了汪昱庭先生所传乐谱的汇集工作。1981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按照汇集乐谱的复印件,用扫描油印汇集成册,取名《汪昱庭琵琶谱》。后又经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诸同仁的努力,又搜集了汪昱庭先生的弟子们所演奏的传谱,整理成十首结集印刷,定名为《汪派琵琶演奏谱》。于2004年6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所收进的十首乐曲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这本《汪派琵琶演奏谱》的后面还收进了1980年搜集的十首工尺谱,这十首工尺谱中有 八首是汪昱庭先生传给学生的亲笔谱,十分珍贵。
是1925年由上海名流叶寿臣先生馈赠给汪昱庭先生的。可看出他们的师徒情谊之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