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老照片想起了过去事

在这里见到了一些老照片,最早的是1966年6月拍照的,虽然一些照片有些褪色了,不甚清晰,又都是少年、青年时的脸庞,模样距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离今日已过去了50多年了,但仍然一眼便能认得出来是谁。老照片里记载着许多往事,积孕着丰富的社会背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那时的少年,如今头发已经花白,满脸增添了许多的皱纹,验证了那句老话,人老腰弯把头低,乌发变白肉皮松。这些已成了老头子,老太太们。可都有了高级职称“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的称谓了。虽然时间已过去50多载,有许多事情历历在目,一生难忘。1970年以前,去照相馆照相的人不多。人们需要贴照片的地方也少,那时出门办事、住店,一张介绍信,就可以做到你想办到的一切事情。介绍信就成了那个时代,几乎可以说是万能的,那是走遍全中国任何地方都好使的官方证明信。它能证明你的单位、名字、所办事情。
记得1986年3月春,在安徽省亳州县相中了当地的一种花卉树苗木,侧柏。经讨价还价,一株3元,单位出人帮我起出苗木,打好包装,并负责免费送到火车站托运。苗木款一千多元,那时一千多元,也非同小可,比现在的2万元买的东西还要多。当让我交钱时,我却从包里掏出一张介绍信,说明这些树苗是给单位买的,我身上不可能带许多现金,请贵单位把收据先给我开出来,把贵单位的银行账号告诉我,我回去报了账,立即将所欠款如数汇来,就一张介绍信,将价值一千多元的树苗,从安徽省亳县发到了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火车站。回来报了账,会计如数将款汇去,在当时介绍信就有如此大的作用。
记得1966年时照相的人非常少。一是大多数人不需要照相,相片没地方需要用。这之前有很多的人一辈子从未照过相。有些人家,在住屋里的显赫处挂上1、2个相框,里边粘贴着一些相片,串门的人见了都好顿欣赏,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主人听了心里高兴,看的人喜气洋洋,这也算得上是家中的好摆设了。在那个年代,还是没有相片的人家多。二是许多老年人不懂科学知识,告诉孩子,“可别照相,那照相机可厉害了,听说能把人影都装到他那个匣子里,那玩意能吸人的魂,还吸人的血,慢慢人就得病啦”。今日的人要是这麽说,能叫人笑掉大牙,可以说是不懂科学,是无知的表现,纯属胡说。三是经济紧张,兜里没钱。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穷得多,富得少。哪有钱去照一张不能吃不能喝的相片。
以下照片拍照于1978——1985年



记得非常清楚,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13年,深知家里平时能进一块钱都很难。许许多多的农家,劳作了一年,到秋一算账,一天只有几毛钱的收入,一年的收入不到300元,再扣除生产队发给的粮食钱,所剩寥寥无几。每天能有2元收入的生产队,那都是凤毛麟角,那都是典型。凡是能达到这样水平的生产队,大多是靠近城乡近前的蔬菜生产村庄,或者生产队有副业收入的。也有不少的人家,年终算账时,还得倒找给生产队钱。主要是孩子多,劳力少,粮款扣除的多。有的生产队,每天按10分一个工,劳作300天,年工分按3000分折算,日工分收入平均1.5元的话,年收入可达450元,扣除全家5—6人的粮食钱,以及平时的借款,或许还能剩下1、2百元钱。这也算是相当不错的好生产对了,春节也能高兴地度过。
















记得在当时照一张1寸的相片是4毛5分钱,照一张2寸照片是8毛3分钱,照一张3寸相片是1块2毛5分钱.,再大一些的照片,需要多少钱,就不知道了。那么,4毛5分钱,在当时能有多大作用呢?买一个鸡蛋需要5分钱;一根冰棍5分钱;一个2俩重的馒头5分钱;一盒火柴2分钱;一个2俩重的大果子(油条)需要7分钱;一斤小白鲢鱼1毛8分钱;一斤镜泊湖产红尾鱼3毛钱;一斤镜泊湖产鲤鱼4—5毛钱;一斤猪肉6—8毛钱;一斤玉米面9分钱;一斤小米1毛2分钱;一斤白面1毛8分钱;一斤大米1毛8分钱;一斤黄豆一等的1毛6分钱;一斤豆油8毛钱;一斤饭店里的水饺最贵的1元2毛钱,一斤大白菜1分2厘5,一斤醋8分钱,男性剪头2毛钱,东京城至牡丹江火车票6毛钱,以后逐渐递增8毛钱,1元2毛钱,1元4毛钱,1元6毛钱,至今日的4元,4元5毛钱,6元钱,等等。你掐掐,你算算,4毛5分钱有多大的用场。?是照相重要?还是生活过日子重要?。
1997年2月22日第一次同学聚会(渤海南大庙同学留影)
1997年4月18日参加曹振岭同学之子新婚之喜 —
同学留影
1997年4月18日参加曹振岭同学之子新婚之喜 —
同学留影
学之子新婚之喜 —
同学留影
李世军之女新婚之喜——同学合影 (1998年2月28日)
郭吉春之子新婚之喜——同学合影(1998年2月18日)






记得我是16岁那一年6月份,第一次去照相馆照相,自己照了一个一寸的。和同学一起合影照了一张一寸的。同学手中没有钱,两张相片我花了9毛钱。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全班共有33名学生,去照相的不超过四分之一,都是因为没有钱不能去照相。全班除我之外都是农村学生,我的父亲是一名工人,月工资38元,年收入400多元钱,虽然不多,但在班级里,我算是不错的了,但我很勤俭,很朴素,和许多学生一样,穿着带补丁的鞋子和衣服,有时还不如他们的穿戴。老师经常在课堂里说:“笑破不笑补,衣服脏了,要洗干净了再穿,鞋子和衣服破了一定要缝补好再穿,不会受到耻笑”。现在一些人把很新鲜、无破损的鞋子、衣服扔到了垃圾箱都弃掉了,这些弃掉衣物比我们小时候过年穿的衣服都要好得很,漂亮、美观结实得多。






1970年之前,个人有照相机的人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就连许许多多的单位也没有一架照相机。照相必须得到照相馆去照,离照相馆远近相差甚大,少则三五里路,远的十里八里的,更远的则在百里之外。那时交通太不方便啦,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全县所有的汽车加起来总和,没有今天一个乡镇的汽车总和多。现在一个县的汽车,要比那时整个地区的汽车还要多上好几倍。去照一次相来回一趟甚是不易,一些设在农村以及偏远山区的人民公社所在地,根本就没有照相馆。这也是照相人不多的又一个原因。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照相更方便了,拿起手机,自己便能自照,拍照的不如意,可随时删掉,重新再来一次。有了手机,走到哪拍照到哪,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拍照。现在走进任何一人家,都有许多生活照片,美景照片,聚会照片,旅游照片,留念照片、春节照片,餐桌照片,新闻照片,聊天照片,婚礼照片,等等。大大的相册都装的满满的,而且,都是大彩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