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牡丹江清真寺

(照片
牡丹江清真寺,现位于牡丹江市东安区东一条路新安街197号处。
当年建造牡丹江清真寺的那一代先民们都已不在,那些人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从关内逃荒要饭而来的黎民百姓。据资料显示,他们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省的人较多,即人们所说的“闯关东”的难民,其中有许多的回民们在此安家落户,从事农业耕种、商阜买卖、手工制作、文化教育、经营林木、饭庄吃食、房产建筑、政府公职、矿山工人等等职业。回民们为满足学习、礼拜和精神上的需求,需要一个可供大家集中聚会的一个地点场所,大家自愿捐助,于1925年建造了一座三间草房式样的房屋(也有说是砖房),面积在百平方米左右,作为学习活动的地点,坐北朝南,清真寺四周比较空旷,房屋稀人烟少,杂草丛生,土路泥泞,寺南小水泡,小柳树遍地,这就是最早的牡丹江清真寺情景,距今已有90年的光景。
据本清真寺郭树林(87岁)、尚增民(83岁)和几位都已80岁以上的阿訇回忆说:建寺时这里荒芜一片,没有正经路径,低洼水多,到处是水,满地的塔头墩子,到处都是荒草芦苇,是个无人问津之处。当时清真寺东西占地宽150余米,南北占地长度无限,由其往南,草荒地任意使用。清真寺地理位置要比当时的火车站(现文化宫位置)水平面低2米左右,两地直线位置不到300米。俄国人再选火车站时,也是看中了这块高凸地。从火车站往南、往东不足百米就是下坡,往西、往北地势偏高,城市的发展也多在高燥之处,那些低洼水多、草多、柳树多之地,都成了无人问津之地,都成了后来发展的选择地块。
建造清真寺时,雇请了木瓦工,回民当中也有会木工和瓦工活计的,一起做工。经过大家起早贪黑忙活,终将清真寺建好,这座清真寺变成了当地唯一的一座清真寺院。除接纳本地的回族穆民外,就连数十里以外的回族穆民也到本寺学习做礼拜。这一习惯延续至今。
有资料记载“牡丹江地名是以牡丹江河流而得名。牡丹江在唐代称忽汗河(忽汗水);金代称呼里改江(骨乌里改江);元代称忽尔哈河;明代称胡里改江(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呼尔哈河、火儿哈河);清民称虎尔哈或牡丹江。上述出现的名称,大都为音似字异,均为满语“湾曲”的意思(另一种解释为“响水”)”。牡丹江河流蜿蜒曲折,发源于老爷岭的敦化地界中的群山里,全长取名为牡丹江,含有湾曲的江水之意。最早为站名,牡丹江氺经镜泊湖瀑布一泻千里几经弯转迂回,顺地势咆哮而下,向东、东北流淌。后建置市制时取其为地名。
镜泊湖以上称"穆丹"("木丹"、"牡丹")江,亦系同一名称的音转,清代始称为牡丹江。牡丹江之称,系因发源于穆丹哈达而得。"哈达",满语,意为山岭,"穆丹",满语,意为弯曲。《金史》曾称牡丹江为"曲江"其"曲"字,恐与"穆丹"有关。
牡丹江是松花江干流中的右岸最大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发源于长白山脉白头山之北的牡丹岭,流经吉林省敦化市和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市),在依兰县城西注入松花江。全长726公里(一说全长为725公里
牡丹江也是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的分水界限。
随着牡丹江城市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剧增,回族穆民也越来越多,3间草房式的清真寺,远远不适应日益增多的回民需要。到了1933—1934年(康德1年,民国21—22年间),由时任伪满州国的特务机关长姓金的一个人(相当今营团职)和时任伪满洲国海浪飞机场,日本大兵营的大队长王连元(相当今营长职),两人都是回民,具有爱教、爱民族、爱国家的思想,响应共产党的主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的号召,暗地里偷偷帮助抗日联军,在条件允许时暗地给抗日部队枪支弹药。背着日本鬼子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好事。到了1945年(康德12年,民国33年)牡丹江解放了,二人均未被镇压。回民们说:就因为他二人积德行善,不镇压黎民百姓,不与人民为敌,暗地里帮助抗日联军,得到了共产党的信任(尚增民,83岁,提供材料)。
金、王二人利用职务之便,和众多的回民一起捐赠,将旧草房清真寺拆掉,在原地址从新设计建造了青砖青瓦的清真寺。清真寺面积比原来的建筑面积大了许多。由马英信、杨春生做本寺的阿訇,马英信比杨春生稍大几岁。他二人在这里做了几年的阿訇就走了,后来又来了一位姓白的阿訇,直到1947年前后,白阿訇离去。这时准备让张浩东任本寺阿訇。
1940年(康德7年,民国28年)左右,在清真寺旁边又兴建了一座庙宇寺院,每逢3月18日、4月18日以及春节,来这里烧香拜佛许愿的信男信女们甚多。据老牡丹江人回忆说:每到春节前,庙前的小广场,挤满了做买卖的商贩,购买年货的人们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连多日,热闹非凡。
2、
清朝末期1900年前(清光绪25年),牡丹江北岸是一大片沼泽杂草丛生的荒原,由于牡丹江水从西方向顺山势而下,与海浪河相汇合于现牡丹江市西,便朝东南方向甩了个大弯奔腾而下,流经10数里路后又折向东北方向,一路咆哮后折向东去,所流经过之处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大弯弓”。牡丹江氺与海浪河交汇,冲击堆於形成了冲击小平原,成西高东低之势。今牡丹江市就坐落在这个小平原之上,今牡丹江市地形地势基本都处在四面环山之中。从牡丹江南岸至北山脚下南北约有十几多里路宽,再从牡丹江与海浪河相交汇合处,至东头的牡丹江拐弯流向东去的垂直点约30里以内路长的广大面积内,是典型的冲积小平原,从众多的立体剖面土壤图可清晰看到冲击淤沙土壤,并形成了许多低洼草甸子、水泡子,到处是塔头墩子。柳树毛子延江边到处可见,成了野鸭子、大雁的栖息地。位于西北角处的丘陵地带以及低矮山头,除了茂密的树木、杂草外,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当时的地图以及牡丹江市志记载,西北丘陵地带起伏不平,因这里到处生长着百合黄花,每到5月末至6月上中旬遍地都是盛开的黄花,当地人便依此景称此地为“黄花甸子”。这里零星分散居住四五户人家,隶属宁古塔管辖。据老牡丹江人说,其中有一户建有具有能够生产“小烧”的作坊。直至今日此地仍称为“黄花”。并设有“黄花小区”,“黄花办事处”、“黄花汽车站”、“黄花火车站”等。
清光绪28年(1903年),沙俄政府利用中国劳工修通了中东铁路,(即中国地界中的满洲里至绥芬河)路经现在的牡丹江市,在牡丹江北岸高凸处设有一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水,便将车站命名为—牡丹江站,这便是牡丹江最早的雏形,从此牡丹江一名至今。由于有了火车站,市区人口不断增加膨胀,城建面积迅速发展扩大,牡丹江南岸的清朝政府遗留机构(今日兴隆镇、乜河一带)以及商业店铺、手工作坊、军政、粮商、当铺、邮政、饭店、大车店等都逐渐迁入火车站附近。许多农民为吃饱肚子,躲避战乱,纷纷从四面八方涌进牡丹江城。据有关资料记载,到了1925年时(民国13年),外来人口就增加了数十倍,牡丹江城很快就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随着外来人口的剧增,从关内进入到牡丹江来的众多回民也不断增加,为弘扬本民族精神,他们自愿捐资,自己动手建造了作为穆斯林民众学习、礼拜的场所,这就是牡丹江市第一座清真寺。
3、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牡丹江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1933至1935年日本侵略者强迫中国数十万劳工开山凿洞,伐木架桥,逼迫劳工修建图牡铁路(图们至牡丹江)。为修建这条铁路,中国劳工付出了巨多的生命代价。98岁的马先生亲眼所见(实年17岁),劳工们衣不遮体,许多劳工上身赤膊劳作,下身用水泥袋子围扎,以遮羞丑。食不饱腹,吃橡子面,霉捂玉米面,冒着严寒酷暑在日军的皮鞭和刺刀下从事牛马般的重体力劳动,过着非人的生活,历经3年的时间修建成了图们至牡丹江铁路(笔者的姑父被抓去当劳工,参加了全程修筑工程,全长496里)。铁路于1934年12月铺轨到牡丹江,设立宁北站(今牡丹江站),1935年7月,牡图全线正式运营后,宁北站改为牡丹江站,火车站设在了沙俄建造的火车站北面近千米处,这就是日本人修建的牡图线上的火车站,即今日牡丹江火车站。之后,日本军队掌控下的牡丹江铁路局,为便于滨绥线、牡图线的客、货运输,于1937年6月废弃了沙俄建造的牡丹江站。从此后,两站合一,牡丹江站成为牡图线、牡佳线、滨绥线铁路的交通枢纽。日本侵略者利用这一铁路将掠夺来的大量的中国地产优质木材、煤炭、粮食、矿藏、以及众多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回了日本国。日本侵略者占领牡丹江后,不光大肆掠夺资产,还对牡丹江城市进行了规划,准备进行长期侵略占领。并在北山脚下修建了地下暗处小型发电厂,山顶高处修建了蓄水塔,修建了陆军医院,陆军兵营,飞机场等许多军事设施。
由于牡丹江地处经济、文化、政治、交通重镇,城镇发展很快,从四面八方涌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员,据牡丹江地方资料记载,牡丹江市有人口3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就占了20万。大多数人都从事着体力劳动,有火车装卸工、车夫、清扫工,建筑工程、运输工等等,生活极为艰苦。
4、改革开放后清真寺又焕发青春活力
解放后,于1952年又增建了清真女寺。建筑面积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女性回民大众学习礼拜的需求。1966至1968年文革期间,在清真寺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学习礼拜活动被迫停止。寺内一些经典文集以及与回民宗教信仰有关物品、资料皆被损坏、烧掉,一切皆无存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回民信徒恢复了学习礼拜的自由。牡丹江市政府下拨五万元人民币,对清真寺进行了维修,同时,又增盖了办公室、会议室、沐浴室,使清真寺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受到了广大回民的赞颂。
1994年市政府有关部门经实地勘察,确认清真寺主体大殿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不可再用,同时准予在原地址重新翻盖新的清真寺。
1998年5月按照新设计的新图纸正式破土动工,并拨款十万元人民币,帮助建设清真寺。同时,免去了改建所需要的各种手续费用200多万元。党的民族信仰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穆民个个欢欣鼓舞,全市穆斯林民众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出人、出力、出资金,并配合基建施工单位,不畏酷暑,克服困难,拼搏苦干,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一座有1080平方米面积的二楼建筑拔地而起,新的清真寺于当年年底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礼拜大厅,可同时容纳数百人一起学习诵经。
新建成的清真寺外观采用西域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建筑艺术相结合。主体两层楼,外墙体由水泥与白色多角形颗粒白色水刷石抹就,洁白干净剔透,顶楼上面四角处各有一个黄、绿、白相间的圆塔,圆塔建筑在墙皮外与墙皮以里各二分之一处,圆塔的正面有2个拱形窗口,窗口上下均由用砖垒就成两道凹凸环带,塔下部形成铅坠式的艺术造型,塔顶正中竖一银鼎。楼顶正中位置,建有一大圆塔,颜色、式样与其它四角处的相样,只是体积比其它四个大了许多。塔尖上竖有象征回民标志的银色锡鼎,鼎上立有闪闪发光的月牙。在东西两面外墙体上正中上方显赫位置处有阿拉伯文的书法,以作为清真寺的象征。
整座建筑宏伟、巍峨、气派、庄严与肃穆。正门东开,正门位于中间,有四扇大小相近的透明玻璃与铝合金材料做成门扇,两侧各有对称三扇开启铝合金材料和透明玻璃组合做成的侧门,可同时出入门厅,以显示主次位置。
清真寺一楼西侧与南侧全部改做商铺出租与回民,所得租金全部用在本寺日常支出。实行以寺养寺的办法维持清真寺的正常工作。
从东门进入楼里,是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2米的小方厅,南北两侧靠东墙边各有楼梯可径直踏进二楼,进入二楼小方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化归真”、“真主恩赐无限”、“宗教圣地,民族之家”和“教化穆民积德行善,尊爱他人,守纪守规,赞颂主宰、圣人的言语”等牌匾。
二楼布置精心合理,分成若个单元,即条理清楚又规矩明了。南侧是本寺阿訇办公室,北侧分别设有会议学习教室、接待室。进入大殿,面积宽敞,天蓝色的布料铺满大厅,蓝色布料上再铺彩色图案地毯。大厅中间用一篮色布幔将整个大厅从中间一分为二,左边是女性穆民学习礼拜的场所,右边是男性穆民学习礼拜的场所。穆民们平时学习、诵经以及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等活动,都在大殿中进行。全市有穆斯林民众5000人左右。
牡丹江清真寺在本地区市县里,建造年限仅次于宁安清真寺(1716年)和渤海镇清真寺(1663—1723年)。
在全国百座名寺中牡丹江清真寺列第48位。
牡丹江清真寺现已是本市以及郊区回民学习活动的中心,并辐射到周边县城、乡镇,在那些没有清真寺的回民居住地,许多人来本寺学习祈祷。
牡丹江清真寺自1925初建至今将近100年,老一代穆民大都不在了,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尤其是建寺人员,建寺经过,各阶段主持阿訇都有谁,有记载的资料,甚少或无,有知情者,请告知,我们共同填写民族文化资料,丰富清真寺档案(本文感谢清真寺的老阿訇提供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