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得汉代陶器——粮仓
在我的藏品中,一件陶器粮仓是我喜爱的器物。这尊粮仓器型筒状,弧顶中间有一圆口,三个兽头底足,通高25厘米,腹径为16厘米,口径7厘米。仓壁上有三道旋纹,粮仓下部仍然保留着2000多年前的青釉,器型规整,完好无损,实属难得的一件汉代陶器。此粮仓为灰陶器,胎质紧密,无杂质,此粮仓仓壁可见残留的白色化妆土,是一件难得的陶挂釉的青釉陶器。
此物造型匀称,古朴大气,虽无绚丽的色彩,繁缛的工艺,但透过此古器中的表象,足以折射出制陶艺人的独具匠心。此物虽然只是一件陶器,无法与传世的精美瓷器媲美,但作为2000年前的一件明器,且完好无损,实属不易,而且它对研究中国古代粮食经济和粮仓演变发展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汉代流行厚葬,随葬品构成也在不断变化。西汉前期墓葬,沿用战国时期旧的丧葬礼仪,随葬品以礼器为主。西汉中期直至东汉,私有财产明器占了很大比例,这说明封建所有制的确立,使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远远超过了对旧礼制的某些奢望。作为财富象征品之一的陶仓,也就在汉代墓葬中出现了。
我国最早的明器粮仓始于战国和秦代,盛于汉代。秦代称其为“京”,汉代称其为仓。秦汉时期,一些富裕人家在家人去世后,往往按照现实生活中的粮仓、锅灶、水井、庭院、家畜、家禽等用陶土制作成模型陪葬于墓内,并在粮仓内放上一些粮食,表达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