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古籍善本《东周列国志》
(乾隆十七年)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小说,全书一百零八回,叙写了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间的大部分历史故事。
它的成书年代和著作者,就史料记载:远在元代时候,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平话本。到明嘉靖隆庆时代,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现在还存见万历年间刊行的本子。明末吴门冯梦龙曾经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做了一番改订的工作,删去了若干当时民间流传的故事,并“重加辑演”,成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前后,又有秣陵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批评的《东周列国志》出现,近二百年来流行的就是这个本子。
蔡元放的这个“评本”,除了加上大量的宣传封建正统思想的“评语”和“批语”而外,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删改的工作。这些删改,有许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也有错误的和不必要的;还有“新志”原来前后矛盾或校印讹错的地方,“评本”却并未加以改正,仍沿其误的;“新志”的序言、凡例、春秋战国舆地图,也一并存录书前。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人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与这些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以及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