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重视艺术教育

(2020-11-02 09:18:19)
标签:

孔子

《论语》艺术教育

分类: 随笔

审美性或悦情适性的美感体验是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它使艺术活动因此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形式,它既内在地包含真、善的价值,又以美感为其价值旨归,从而具有作为快乐学习的客体、对象的一切属性和规定。因此,孔子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尤其是诗教和乐教。孔子认为诗和音乐具有兴、乐(读)的独特功能。“诗可以兴”,可以感染人,激励人,要求学生学诗。孔子还以自己的音乐审美经验论证音乐艺术的审美魅力。《论语》记录了孔子多次赞叹音乐欣赏带给自己的巨大的快乐。如《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挚为鲁国乐师。又如《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从教学需要出发,孔子从古代诗歌中遴选,删订,汇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作为教材,用于教学。这部教材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才确定《诗经》的名称。为了使学生得到纯正的音乐教育,孔子修订了《乐经》,对古代乐曲进行了整理、分类。孔子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在中国教育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孔子本人一生爱好文艺,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具有精湛的艺术鉴赏力。

孔子重视艺术教育,重视诗教和乐教,是和孔子重视艺术的美感价值及其独特的认识、教育功能分不开的。音乐使人快乐。“乐者乐也。”(《礼记·乐记》)“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吕氏春秋·侈乐》)另一方面,“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仁近于乐”,“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诗经》在先秦实际上是被视为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既指诗的(审美、认识、教育)功能,也是主体素质、能力的结构性要素。学习是主体建立新的精神结构的行为方式。艺术感人易入、怡情悦性的审美属性和特征,不仅满足人的审美或快乐体验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产生以美导善、以美引智,寓教于乐、以乐兴教的教育效应。而在德育、智育过程中引入美育或艺术教育机制,有助于使德育、智育过程成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感人易入的过程,强化学习的快乐体验,使为学者安学乐学。

孔子重视艺术教育,重视诗教和乐教的思想,融进了他对时代和文化的深邃思考,以及他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面对“礼崩乐坏”、“仁义不施”的历史变局,他从道德重建、提倡和推行礼乐教化入手,不但以此作为办学兴教的指导理念,而且将礼乐教化提升到国家文化治理战略的高度。如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论语·子路》)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施行乐教,孔子来到武城“闻弦歌之声”,对子游的做法十分赞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歌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