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总共出现107次,仅次于“仁”字的109次。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精神特征,包括价值取向、素质结构、生命姿态和行为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依仁质义
在孔子的伦理学体系中,仁是“全德”、“至德”。君子志道据德依仁。儒家修齐治平的人格发展模式,以修身为本,以仁植根于心的德性涵养为修养核心;另一方面,君子人格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和建功立业中实现的。为了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政治理想,实现“修己以安百姓”,为人民创造福祉的社会责任,君子应踔厉奋发,刚健自强,不屈不挠,克艰纾难,甚至可以为了求仁牺牲自己的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种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是君子人格情意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的重要精神特征。
仁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构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原则,反映了人类的普遍需要。作为理想人格代表的君子,既亲仁睦邻,欲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善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种共生智慧和道德原则,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一当今全球性的难题之一,提供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义是仅次于仁的德。义者,宜也。仁是对别人的态度,义主要是规范自身行为。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
(《 《论语•阳货》》),“君子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行事,无必无固,通权达变,唯义是从。义的基本涵义是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准,它和仁一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在道义与利益的关系上,强调道义价值优先;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体价值优先,构成儒家道义观的核心内容。
2.庄敬自强
子路向孔子询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论语·宪问》)敬是一个仁者、君子立身处事,践道体仁的德性涵养和交际姿态,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畏。
“仁者必敬人”。修养敬德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发扬庄敬、谦虚、宽厚、忠信的态度和美德。在孔子看来,尤其是居上位者,更应宽仁居敬,严格自律:“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庄敬须自强。修养敬德要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笃志而体,自强不息。
“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所彰显的正是人自性和生命的庄严。孔子所立的敬德还要求“敬事而信”(《论语·学而》),“执事敬”(《
论语子路》),“事思敬”(《 论语·季氏》),即忠于职守,敬业尽责。敬业是一种生命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修己以敬,对涵养德性,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孔子还认为,君子修养敬德,除了平日态度谦恭,工作严肃认真,对人忠诚信实,还包括对自然和必然的敬畏,对德行高尚的人的敬畏,以及对历史的敬畏。敬德在宋明理学家那里,被发展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
3.笃信好学
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信仰坚定,爱好学习,
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孔子的道,兼有真理和道义、天道和人道的双重意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他强调读书人,要以追求真理、道义为志向。贪图物质享受,只留恋小家的安逸,不配做读书人。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老实的人,只是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孔子广泛论述了学与闻见、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的关系,提出了“多见”、“多闻”、“多问”“多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值得指出的,孔子尤其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孔子以《易》、《诗》、《书》、《礼》、《乐》、《春秋》即后世所称“六经”作为基本教材,勉励弟子“博学于文”,知礼乐射御书数,“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汉书·艺文志》),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承继其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孔子强调读书学习,当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要“切问而近思”,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重学,其旨归还是养成崇高优美的人格。孔子关于学习的意义和方法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毕生实践,则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伟大的典范。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断完善,不仅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也是健全人格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无论是个体,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大兴学习之风,与时俱进,善于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4.德才兼备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孔子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应具有多方面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长,全面发展的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并卓有成效的改革,帮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子路和子贡都同孔子讨论过管仲能不能算是一个仁人的问题,子路和子贡是持否定的态度,因为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为之殉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这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尽管孔子也曾批评过管仲器量狭小,不遵守礼仪,但当他的学生认为管仲是为不仁的时候,孔子予以反驳。他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停止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这就是管仲的能力和仁德(《论语·宪问》)。修齐治平的人格发展模式,本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担当和效验,并以此设计主体的素质结构和标准。“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只有德才兼备、文武兼长,才可能担当大任。有才无德,不能为君子;有德无才,亦不能为君子。
人格是由人的知、情、意、行等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孔子对君子人格特征的论述,体现了儒家特有的精神取向:关切政治,参与社会,尊重传统,注重文化。孔子的君子人格学说,为天下读书人明确了人格修炼的标准——这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并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评价的机制,并由此推动君子由人格理想向生活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方式的转化。作为一种人格文化形态和功能单位,它对所属的社会群体产生约束力,对社会其他群体产生影响力量。这种生活方式和人格文化的发展,则与儒家兴衰沉浮的历史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