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育的特征和形态

(2018-03-16 11:57:32)
标签:

审美教育

自然

形象

创造

分类: 文论


一、美育的诸特征

    美育兼具审美和教育的特征,主要在审美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美育的特征,表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统一。如果说,智育过程是一种科学知识和人的知识能力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是通过认识活动实现教育者的目的;德育过程是道德意志力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是通过理性的说教,实现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向受教育者转化和内化,那么,美育过程则是主体审美能力的再生产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认识美的性质和形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知、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具体来说,美育主要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1.        以形象为先导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61页。)任何一种审美价值,都具有其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形式。离开了生动、具体的形象,美感就无由产生。这一特点在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高尔基所说, 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人的优美和崇高通过形象、形式表现出来。在艺术世界里,正是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的音、形、光、色,才使构成的形象风格迥异,各呈异彩。

 美和审美的形象性特征,决定着美育首先是一种形象的教育。美育过程不同于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它虽然强化和优化德育效应、智育减应,但需要渗透美育因素,智育作为主导教育活动的方式,是认识的、思维的、逻辑的。美育却不同,它通过审美过程,即通过美的事物的形象去实现教育目的,既是理性的、思维的,又是感性的、情感的;凭借生动具体的形象,带有感情色彩地揭示了事物的审美特征和规律,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能力发生预期的变化。也就是说,美育是通过对形象的直接的感性感知的审美特征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掌握有关的审美认识,形成美的概念和美的观念,逐步提高感知、体验和评价形象形式的能力,包括培养发现的审美器官。

 当然,美育不等于审美,这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美育过程中,审美活动首先是以它的结果形式出现的,形象成为进入美育过程的媒介和先导,并且贯彻于过程的始终。

2.        以情感为中介

 美育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情感性是美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审美的特征。情感是主体对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审美需要调动主体一切的精神能力,即感知、理智、情感、意志和想象。而一切美的事物对审美主体来说,都必然具有怡悦情感、陶冶淑性的功能。因此,美育又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概念、观念、判断,即全部思维的这个方面与体验和情感的另一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433页。美育过程是认识过程,在认识活动中,受教育者掌握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掌握美的性质和美的形态特征,以形成合理的审美认识结构。这就符合一般认识过程的规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审美实践。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特殊形式,情感伴随和交织整个认识过程。这就使美育活动也把情感作为中介,参与整个美育过程,形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育媒介之间独特的、彼此情感交流的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自居易:《与元九书》),只有动情、悦情,才能自觉地感知,才有审美认识的深化,才能易情、移情,达到对情感美的塑造。

情感是作为评价的尺度参与审美过程的。人们在感知不同的审美对象和现象时,总是根据直接情感去评价对象的审美价值的。使主观的审美趣味符合客观的审美标准,把情感提升到理智的高度,发展人对现实的审美属性以提高情感评价的能力,塑造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以形成审美心理的动力定型,从而使人们自觉地热爱美,正确地理解美、执着地追求美和创造美,使美育过程成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之以行、和谐统一的过程,这正是美育的目的。

3.以愉悦为基础

美育是教育性和愉悦性的辩证统一,而以愉悦性作为教育的基础。周恩来在19616月举行的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分析了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学艺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去影响人,教育寓于娱乐之中。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的过程,教育是目的,娱乐是手段。美育过程,凭藉具有娱耳、悦目和怡情功能的美的事物的形象而展开。因此,它使人觉得轻松、愉快,而不是感到沉重、压抑;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的关系,而是生动活泼的对话关系,即审美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审美对象。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工具和媒介的艺术化,教育管理的审美化,使教育者既是在接受教育,又是在愉快地审美。

 4.以创造为核心

美育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这不仅在于它把揭示创造的审美价值,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人的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而且美育过程本身就应是一种创造过程。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特征,最终要表现为创造性。美育的目的只能在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构成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审美关系和情境之中,才能充分实现。

美育的这种创造性特征,同样取决于审美的性质。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个人活动的方式,审美愉快作为个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具有不因任何人迫使而改变的特性。审美活动场所是人的个性、独创性自由发挥的天地,人只有在这种自由情境之中,才能体验出真正的审美价值。美育正是提供和创造着这种情境。

总之,美育是以形象为先导,以情感为中介,以愉悦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二、美育的诸形态

现实世界审美属性的丰富性和复杂牲,以及美育的社会系统的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美育形态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研究美育的不同形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美育,充分发挥各种美育形态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1.自然形态(或称“无言”形态)

自然形态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现象,如令人悦目赏心的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唤起人的崇高感的先进人物的高尚行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等等,都起着陶冶、教育、感化的作用。相对于有目的、有组织的美育过程,它是无意识的自然形式的教育,以一种“无言”的方式起作用,产生美育效应。有目的的美育过程,则拿它作为实施教育影响的材料,从而将它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轨道。这一形态的教育具有广泛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通过时尚、风俗、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心理和行为。

2.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有意识的美育现象。它具有行为的随意性和结构的松散性的特点。在家庭、集体、社团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无时不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美育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和相互影响。

3.目的形态

这是美育形态的最高层次,是教育者(社会和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影响的过程。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操、崇高的审美理想、充分发展审美能力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形态的教育,最典型的形式是学校美育。

自然形态、意识形态、目的形态这三种美育形态,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构成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自然形态的美育是基础,而有目的、有组织的美育,又将不断提高自然形态、意识形态美育的质量,从而更充分更广泛地发挥美育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