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工艺菜
(2017-10-18 14:26:57)
标签:
工艺看菜文化 |
分类: 食谭 |
通过食雕、盘饰和拼摆,形成所谓工艺菜,也称看菜和造型菜。工艺的范围广泛,主要有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两大类,前者如花布、茶具、餐具、灯具、绣花织品、编织物、家具等,后者如象牙雕刻、绢花、麦秆贴、金银首饰、装饰壁等。菜肴而冠称工艺,是一种特殊类型,通常被视为绘画雕塑艺术与烹饪技艺的巧妙结合。因为工艺菜的存在,菜品的形象美及其所体现的人在物质生产中呈现的工艺技术美,能增添情趣、增进食欲,给食者以美的享受。因此,说工艺菜是一种美化饮食生活的方式,大体是不错的。但是,工艺(包括工艺菜)与艺术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前者是物质的、实用的、手工的,它表现的是人的手工所具有的技巧性或艺术性。早在先秦就有所谓“雕卵”(鸡蛋),大约是食雕技艺的滥觞。食雕,通常以蔬果、面粉为材料,仿制成各种动物形象或其他图形。而后者作为纯粹的精神生产,是审美意识(情感)及其独创性的载体。
与一般菜肴相比较,尽管一般菜肴(非工艺菜)也讲究视觉美感,工艺菜在这方面的要求显然远比一般菜肴要高,它更讲究或更刻意追求菜肴的造型性,也因此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奇绝的手法,以及器皿餐具的有机辉映。
历史地看,工艺菜的发展和筵席艺术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二者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而形成和发展。筵席艺术的发展有力推动工艺菜的发展,工艺菜为丰盛华丽的筵席所不可缺。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一大盛世,“烧尾宴”是此中的代表。“烧尾宴”,一种是在官场同僚间举行的,一种是由大臣敬奉皇上的。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长安社陵(今陕西长安县)人韦巨源官拜尚书左仆射,曾为敬奉中宗举办过一次“烧尾宴”,并有“食单”存世。尽管这份烧尾宴食单已不全,只留下了五十八种菜点的名称及少量后人的注文,仍极有参考价值。除却其奢华的一面,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高级宴会的格局、精美菜点的品种、烹饪技艺的状况等。食单中记录的“素蒸音声部”即是所谓“看菜”、工艺菜,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这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
工艺菜的发展,此中也有佛教素食的作用。陶谷《清异录》(五代至北宋)卷四载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能依照唐代诗人王维所画的《辋川图二十景》,用食材创制“辋川图小样”大型组合式风景冷盘。徐珂《清稗类抄·方外类》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其中记江浙尼庵素馔甚精:“其制素燕菜、素鱼翅、素海参、素鸽蛋也,辄以嫩鸡、火腿熬取清汁,而以形似之物投入其中,浸淫既久,肥脓鲜美,味远胜于真者。” 佛教素食丰富和发展了工艺菜的制作技艺。
今天,饮食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工艺菜在近些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不论是在宴会上或是在技术比赛中都比较盛行,烹饪职业教育也更加注重工艺菜的教学,工艺菜在整个烹饪技艺系统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但是,工艺菜的制作应充分考虑“食用、安全、经济、适度”等因素。首先,食品的食用功能是第一位的。烹饪艺术是味觉艺术,在各个评价指标中,味觉美处在无可争辩的中心地位。因此,工艺菜一定要能吃、味美,做到眼福与口福结合。其次,工艺菜要合乎食品卫生安全原则,特别要防止在菜品制作过程中受到污染。再次,工艺菜制作要遵循经济原则。不计时间成本和原料成本(通常会转嫁给消费者),过分雕琢,是一些厨师在制作工艺菜时的通病,也因此降低了餐饮服务的效率。最后,要适度。与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相比较,工艺菜品由于受到食品实用因素的制约而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其具体的的“形象”存在是最少时间长度的——它只存在于食客下箸之前的短暂瞬间。这当然令人扼腕,惋惜。无论是经济原则,还是审美原则,都要求理性地看待工艺菜,包括同桌筵席工艺菜不宜过多。
中国菜肴以味为主,同时在美学追求上又是辨证的、多元的,人们通过对菜肴的品名、辨色、闻香、观形、品味、察器等——而不仅仅是菜肴造型——获得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中国食谱中的名馔佳肴,大多具有脍炙人口又赏心悦目的双重魅力。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精髓之所在,也是是中国烹饪的优势。推进烹饪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营养化,不断提高大众饮食生活的文化审美境界,则是中国烹饪发展的方向和餐饮业的历史使命。这种优势和使命感,应该灌注企业经营理念、烹饪技艺精神的现代构建,以及烹饪教育。而刻意追求菜品的造型,只是把功夫下在食雕、盘饰和拼摆上,是为舍本而逐末。因为,饮食活动毕竟是吃的活动,而不是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