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关中帝王陵》之唐宪宗景陵
金石
http://s8/mw690/001qRejqzy6YIWNfappa7&690
“我认唐王陵石人为干大”
远在青海工作的洪三成,每次回老家蒲城县桥陵镇三合办事处义龙村,都要到村北的唐景陵转一圈,看看神道东侧第3个石人。因为,那是他的干大(干爹)。
像这样认唐景陵南神道石人为干大的,在义龙村不止洪三成一人。
“碰见的第一个男子就是干大”
要说清义龙村为什么会有认石人为干大的现象,需从当地碰干大风俗说起。
义龙村77岁屈发升、70岁屈麟书等告诉记者,碰干大,就是在小孩过十天或者满月、百天的时候,一般由父母抱着娃出家碰。出门碰见的第一个男子,不管是谁,就认为干大。碰见后,父母就告诉人家,他们当天抱娃出门的目的。被碰的人,最早是从身上摘下来颗纽扣送给娃,后来变为给钱,起初给一两角,后来给一两块,再后来有给10元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两家相好,互相协商好,就认了。近些年没有碰干大的了,都是找相好的直接认。
义龙村61岁洪春旺说,一般情况大人抱上娃出去,碰着谁,谁就是娃的干大。有的讲究人的品行,看巷道里过来的是想认的人,才把娃抱出去。也有被碰的人不愿意认这门干亲,但也要给娃个东西或钱,此后再不来往。基本没有给女娃碰干大的。
“不是所有娃都要碰干大或认干大。”义龙村62岁屈金柱说,需要认干大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这娃从小多病;一个是这家前首夭折的娃多,此娃显得比较珍贵。他就是因为上边夭折了3个,认了村里一名大夫为干大。认干大的目的是寻个帮手,帮着把娃带大。
实际上义龙周围的村也有碰干大的情况。蒲城县翔村镇贝阳村主任王春岩说,给娃碰干大,是为了叫娃身体健康,娃不生病,就跟过去给娃脖子上挂长命锁的意思一样。碰干大一般在一大早,太阳未出的时候,这时候出门的人,一般都很勤谨。他们村有个老人,平时早早就起来干活,因此就有4个干儿子。
“叫娃长得跟石人一样结实”
“我村认唐景陵石人为干大的多得很。”屈麟书说,这分两种情况,一是有时候碰干大往北走,碰不见人,就拜个石人为干大;有的是专门去认石人为干大,为了不碰到其他人,他一大早就起床。人碰干大,都是想碰个有本事的人为干大,希望给他娃能教些才能。认石人为干大,是认为皇帝陵前的石人神圣。认石人为干大这一现象存在的时间很长了,至于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村里没有人说得清。
屈金柱认为,碰石人为娃干大的人,就是希望娃将来长得跟个石人一样结实。
洪春旺说,他大儿子洪三成出生后,由于没有母乳,身体一直不好。过去医疗不发达,老人说,到唐王陵石马道拜个石人干大,娃身体就好啦。当时村里也有这个风俗。他的老伴就选了个吉日,提上馍、糕点、香,叫娃到石人跟前去拜了干大。
义龙村64岁杨天兴也给儿子认石人为干大。他的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他听人传说,石人命硬,给娃认石人为干大,娃身体就好了。30年前,在娃一两岁时候,就领着娃专门到神道去,献了吃喝,让娃给石人磕了三个头。
周围有与义龙村认石人为干大类似的现象。王春岩说,他们贝阳村没有认石人为干大的,因为他们村离神道石人远,但他们村人碰干大,都是往村边的麦场走,如果路上没有碰见人,到场里转一圈还是碰不到人,就碰碾麦的碌碡为干大。
“先有屈家陵,后有唐宪宗”
虽然没人说得清义龙认石人为干大的起始时间,但都知道他们村与唐景陵的关系历史悠久。
义龙村75岁屈百年说,他们村屈姓人的先人,最早埋在唐景陵所在的位置。后来唐宪宗看这地方风水好,给屈家在南边拨了180亩坟地,把屈家陵迁走了。给屈家新拨的坟地,就在他们村北边。因此他们村最早叫移陵村,后来改成义龙村。
义龙村53岁屈天运说,当地有说法:“先有屈家陵,后有唐宪宗。”
屈金柱说,他们先祖的一块墓碑上,记载了因建唐景陵迁屈姓人祖坟的事。他上学时,他们村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学校,挂的校牌还是“移陵学校”。传说,唐宪宗埋到这以后,让他们村屈、王、赵3姓人家守陵。皇上来祭奠时,当地的老百姓为皇帝搭的棚子,从他们村南几十里远的河岸,一直延伸到他们村。皇上到他们村后,先到他们村西边有个叫紫金城的小城里休息,然后才去陵上祭奠。
屈发升说,紫金城只有一个朝东的城门,上边有砖雕的“紫金城”三字,一块砖上一个字,到1958年以后才把城门楼拆了。
“每个石人都有一个传说”
义龙村认石人为干大现象,与当地的传说有关。在当地的传说里,唐景陵上所有东西都非常神奇。
“传说黄巢掘过这陵。”屈麟书说,黄巢的部队大,人多,但刚刚挖到地宫处,天就黑了。第二天再去的时候,墓已自动封合。他们这样挖了几次,到底没把地宫里的东西取出来。黄巢感觉有神保护这座陵,便罢了掘景陵的念头。
义龙村91岁赵志云、蒲城县翔村镇光陵村85岁万石成等说,原来唐景陵南门有两尊石狮,现在只剩一头了。传说这个石狮经常晚上到南边的漫泉河喝水。喝水时脖子上戴的铃“当啷、当啷”响,舌头舔水时也“吧嗒吧嗒”响。人们听到了都疑惑:“这是啥野兽,喝水声音这么大?”后来一群小伙子晚上到景陵玩耍,发现少了一个石狮子,猜想是不是晚上在漫泉河喝水的野兽就是这里的石狮,便跑到漫泉河看。到了漫泉河,他们惊叹地喊:“这就是景陵的石狮子。”这句话,把石狮的机密泄了。这个石狮定到那回不去了。
洪春旺在儿时,听爷爷讲过许多传说。其中有个传说讲,有位老汉碰见个怪事,屋里每天晚上蒸的馍,放到笼里,到次日早上起来以后老缺几个。老汉就琢磨,这晚上没贼没啥的,为啥会少几个蒸馍?为了搞清原因,一天晚上,他藏到瓮里,盖上盖子,馍笼放在瓮上。等到夜深人静,他听到笼响,就猛地把瓮盖顶起来,结果看到一个骑石马的石人在吃馍。石人见到人,定到那不能动了。因此唐景陵的神道上就缺了一个石人。过去每个石人都有一个传说。这些传说让人们认为石人灵验,有神力。这是认石人为干大的一个原因。
http://s12/mw690/001qRejqzy6YIWJVQjV6b&690
“每年过年祭拜一次”
屈麟书、王春岩等告诉记者,一般认了干大以后,逢年过节就开始来往。走得好的就终生走下去了,直到给干大送终;走得不好了,半路就不走了。
“一般人对待石人干大,只是每年过年去祭拜一次。”屈金柱说,正月初二、初三这两天,大人把娃引下,把香、馍、糕点等带上,到石人前磕头。一直到完灯,即娃十二三岁,就再不去了。
现在逢年过节,屈麟书见石人前出现供果、香。他认为有可能是认了干大的人摆的供果。
洪春旺说,他儿子拜石人为干大后,只是每年春节初五以前去祭拜一下,一般都在那天正当午时。娃他妈把娃引上,拿上两个馍,拿几个点心,去烧几支香,磕个头。
洪三成记得,他13岁之前,每年都去祭拜。他弟弟也有干大,但是真人。小时候他看弟弟过年去给干大拜年还能挣点压岁钱,挺羡慕的。现在因为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加上工作忙,不是每年春节都能回老家。但有时候回老家,还去转转,毕竟他拜石人为干大了。他感觉,石人从精神上给他有一种激励、帮助,所以有时间也愿意去看看。去年秋天,他还去过一次,围着石人干大转了一圈,摸了摸。
“石人是有生命的”
目前,在唐景陵神道上,只有一尊石人有头。
义龙村91岁赵顺才听传说,石人偷吃人的面,所以很早以前就把有的石人头削下来了。
屈麟书说,在“文革”前,景陵石雕已经不完整,石人有头的大约是4尊。“文革”中修西韩铁路,家家户户分派交石子的任务,对神道石刻有破坏,但不严重,主要是砸了石刻的棱棱角角,没有毁掉整个石人。“文革”后,听说有3个石人的头被盗贼锯了。前年,有人想盗最后一个石人头。他作为文保员,那天早上人去查看的时候,不见立着的石人,赶快跑到跟前一看,发现石人已经被放倒在地。他立即向上报了案。
在洪三成的心目中,石人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
然而他认干大的那尊石人的头已经没有了。他心情十分痛苦,对这种破坏石雕的行为非常气愤。他说,这么好的东西,屹立到那,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历史赋予了它许多东西。破坏它的人,太没有道德了。如果让他碰见破坏石人行为,肯定会上前阻止。
屈金柱说,这种认石人为干大的风俗,有利对石刻的保护。这是一种自然心态。因为知道这是一些人的干大,当地人一般不动石人。
唐王陵址是袁天罡、李淳风选的吗
“传说唐景陵是袁天罡、李淳风踏的穴。”蒲城县翔村镇西山村72岁黄玉印说。
蒲城县上王镇浮阳村61岁何转社说:“民间这么传说,谁知道是真是假。”
这个民间传说是否可信?
“一针定丰山”
实际上,不仅仅唐景陵传说是袁天罡、李淳风选的陵址,其他一些唐陵也有类似传说。
“传说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风选的。”
乾县城关镇西南村60岁李军录告诉记者,民间传说朝廷派袁天罡和李淳风给皇帝选陵址,一个从长安城的南门出发,一个从长安城的北门出发。当时两个人游遍了九州名山大川。袁天罡来到乾县梁山后,看到这个地方一面靠山,三面环水,风水独一无二的好,埋了一枚铜钱作为记号。随后李淳风寻到梁山后,也看这儿风水好,插下一枚古代女人的银簪子作为记号。他们回到京都长安,向皇帝禀报。皇帝令朝廷大臣跟着袁天罡和李淳风去看谁选的穴位更好。结果到现场一看,李淳风的银簪子正好插在袁天罡铜钱的眼里。
就是蒲城境内的其他唐陵,也有由袁天罡、李淳风选穴位的传说。桥陵保管所原所长朱建武说,关于袁天罡、李淳风两人为桥陵选穴位的传说叫一针定丰山,和乾陵选址传说大同小异。
在蒲城县城东有名为淳风的村庄。传说李淳风到蒲城踏勘唐陵时曾在此居住,故有此名。
“太宗善其言而止”
袁天罡、李淳风在民间名声很大,关心风水的没有不知道此二人的,很像两个传奇人物。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此二人?
根据《旧唐书·方伎》《新唐书·方伎》记载,袁天罡是成都人,“尤工相术”。武则天还在襁褓中时,袁天罡来到她家府第,对她的母亲说:“您必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把子女们都叫来让袁天罡看相。当时武则天穿的男孩衣服。袁天罡惊叹:“此郎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若是女子,以后当为天下之主矣。”唐贞观八年,唐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袁天罡给人看相都是很准。申国公高士廉曾问袁天罡:“你将来会升为什么官职?”袁天罡回答:“今年四月我就寿终正寝了。”果然到这个月他就离世了。
《旧唐书·李淳风》《新唐书·方伎》记载:李淳风是凤翔人,“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起初,唐太宗听到一个谶语:“唐三世之后,则有女主武王统治天下。”唐太宗密召李淳风问此事。李淳风回答:“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30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唐太宗问:“把疑似的人都杀了,能否消除这一灾祸?”李淳风答:“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你这样杀不了要称王的人,只会枉及无辜。且据上象,这个人今已成势,就在宫内,是皇上的眷属。过30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其于陛下子孙,或许伤害的还不是很严重。今若杀之,即当复生。这样她年轻狠毒,又立下了仇。若如此,她必将陛下子孙斩尽杀绝。”太宗善其言而止,没有去杀疑似要夺李家江山的人。李淳风活到69岁死亡。
咸阳师范学院教授雷依群说,历史上确实有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唐朝皇帝自称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特别是堪舆学说比较崇拜。所以在唐陵选址时,很可能有道家学者参与。袁天罡是比较著名的道家学者,李淳风当时是天文学家,所以他们参与唐陵选址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因为他们参与了唐陵的选址,所以有关他们的传说就相当神奇。由于帝陵选址在唐朝是皇家秘密,因此史书上没有记载。
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认为,袁天罡、李淳风是唐代风水的标志,是达到顶峰的人物。唐代陵址的选择,毫无疑问与他们有关系。
“一次踏下18座唐陵”
根据史书记载,袁天罡、李淳风二人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前后的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唐高宗时期均已死亡。他们怎么会为唐景陵等唐高宗以后的帝王陵选址?
蒲城县翔村镇光陵村85岁万石成和蒲城县桥陵镇义龙村70岁屈麟书等说,传说唐初,朝廷招天下风水先生为皇帝选陵,袁天罡、李淳风都说自己水平高,朝廷就让袁天罡到江北选陵,李淳风到江南选陵。结果袁天罡在江北踏了18座陵,李淳风到江南没有踏到一座。袁天罡说:“我不信江南踏不到一座穴位,叫我再去踏一次。”李淳风说,“我就不相信江北有那么多穴位,让我去看看。”两人二次踏完以后,还是江北有18座唐陵,江南没有一座,而且李淳风在踏的穴上插的银针,正好扎在袁天罡埋的铜钱眼里。就这样一次踏下18座唐陵。
何转社认为,这完全是人编的,不可能是真的。
雷依群说,袁天罡、李淳风不可能参与唐后期皇帝陵的选址,因为他们活不到那个时候。唐18陵也不是袁天罡、李淳风一次选的,因为唐陵本身不是一次选完的。
“唐泰陵是唐玄宗自己选的”
如果18座唐陵都是由袁天罡、李淳风选址,他们当初怎么知道唐朝有多少皇帝,该有多少座陵?
《唐会要·陵议》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告诉侍臣:“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工。我深以此为是。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
这说明,唐昭陵是唐太宗自己选的陵址。
根据《旧唐书·玄宗》,开元十七年,即公元729年,唐玄宗李隆基祭其父唐睿宗李旦桥陵时,到了金粟山一带,“见金粟山岗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
可见,泰陵也是唐玄宗自己选的。这两处记载,显然否定了袁天罡、李淳风一次选定唐18陵的传说。
韩养民认为,虽然袁天罡、李淳风不可能为他们之后时代的皇帝选陵址,但他们的风水思想、理论,会对其他唐陵的选址有影响。
“卑者不合于后开入”
那么陵址是否都是由皇上自己定的?
韩养民认为,除了皇帝亲自选择陵地外,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卜陵”的官吏。这些官吏一般具有丰富的风水知识。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所著《唐十八陵》一书称,分布在关中的唐18陵,是经过术士们用八卦堪舆而定的。
实际上,民间也有其他人选唐陵的传说。
礼泉县昭陵镇峪南村63岁郭存亮说,关于唐昭陵,虽然有袁天罡、李淳风选陵址的说法,而且和选乾陵的过程相似,但是同时存在一个传说,是由徐茂公和魏征看下的。
礼泉县烟霞镇官庭村66岁刘宗光说,当时徐茂公、魏征都是军师,在给李世民选陵址时提出,唐太宗本身是一代明君,爱民如子,驾崩以后不能占子民的良田,所以就选了九嵕山这个地方。李世民也接纳了他们的意见。
《旧唐书·方伎》记载,同州朝邑人严善思,尤善天文历数及卜相之术,神龙年初,迁给事中。武则天崩后,唐中宗要将武则天合葬进乾陵。严善思向皇上提出:“《天元房録葬法》云:‘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武则天太后卑于唐高宗李治,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不合规矩,恐非安稳。修筑乾陵之后,国颇有难,今又重新营建,恐怕还有难生。”
虽然严善思提议未被采纳,但这一记载说明,当时懂风水知识的一些大臣,参与皇帝葬地选定。
“唐陵的分布没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是否像昭陵、泰陵一样,唐陵都是在皇帝生前选定的?
根据《旧唐书·高宗本纪》、《旧唐书·文苑·陈子昂》记载:永淳二年(公元683年)12月,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病重,对侍臣曰:“我命危笃。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是夕,帝崩于真观殿。有人主张灵驾还长安,但右拾遗陈子昂认为此时关中“顷遭荒馑”、“阡陌无主”、“千乘万骑,何方取给”,“灵驾西行不便”,“东都形声,可以安置山陵”。但最终,唐高宗于公元684年被葬于乾陵。
陈安利认为,如果唐高宗生前已选定陵址,就不会有这场是回长安还是留洛阳的争论。
韩养民认为,从现在的资料看,唐18陵中,除太宗昭陵、玄宗泰陵是他们生前选定陵址之外,其余均没有预先选定的记载,可能是死后才选定的。唐高宗在位34年,尚且未曾预定陵地,其余未曾预先选定陵地的做法,自然也不奇怪了。由于没有全面规划和统一安排,往往是皇帝去世后才沿北山山脉临时选择,所以唐陵的分布没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许多唐陵是在皇帝死后才选择陵地的。这就进一步说明唐18陵不可能是袁天罡、李淳风一次选定的。”雷依群说。
死在宦官手下的皇上
唐宪宗李纯系唐顺宗长子,公元805年被宦官拥立为皇帝后,“以开元初为法,以天宝末为戒,”勤于朝政,重用贤良,削弱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从而“唐室中兴”。然而他不听大臣劝阻,迷信方士用金石炼的所谓能长生不老的金丹药,从而因服用金丹药中毒患病,导致情绪暴躁,无辜责备身边的人,甚至治罪处死,还经常不上朝,致人心恐慌。宦官们开始谋划继任者。唐宪宗终于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被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宦官陈弘志等人杀害,终年42岁。
张若旗帜
唐宪宗李纯景陵位于蒲城县桥陵镇三合办事处义龙村北的金帜山上。
11月19日,记者北出义龙村,地形陡然升高。从义龙村伸出的南北向大路切断了东西向的土崖,形成三四百米长的胡同,慢坡爬上北侧台面。初上台面,便见东西两边由南向北排列着石马、石人等石刻,可惜完整的不多,像一队残兵败将。据记载,清末时石刻还完整,到了民国年间便“石裂木颓”。石刻之北为两门阙遗址的高土堆,一只石狮在其北。再北上,路西立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唐宪宗景陵”墓碑。站在此处,金帜山尽在眼前。其东高、西低,由多个山头组成。地宫位于大路正上方、金帜山西南一山头南的山梁上。该山梁从南向北由三个接力向上的山包组成,最下边的山包东西最宽,少有岩石出露,铺满金黄色的枯草,毛茸茸的像地毯;中间的山包岩石增多,枯草变得稀疏;最上端的山包,少有覆土,宽厚的灰岩岩块形成陡峭的台阶,攀登困难。至山顶为一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100米左右的平台。此为岩层系规整的水平状所致。
记者下山后,回首眺望,夕阳给金帜山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似杆向东行进的旗帜。前人云:“张若旗帜,山以此得名。”地宫所在山梁,就像旗帜中间飘扬的一个波浪。
http://s4/mw690/001qRejqzy6YIWCOYW793&690
酸枣刺变端
位于蒲城县金帜山的唐宪宗李纯景陵南神道一带的酸枣刺又直又长,不带弯钩。关于这个,当地有个传说。
蒲城县翔村镇西山村75岁王庚才、72岁黄玉印等告诉记者,传说很早以前唐景陵神道一带的酸枣刺和周围其他地方的酸枣刺一样,是弯曲带钩的。唐宪宗登基后,对袁天罡、李淳风选的陵址不放心,要亲自到实地查看。为了看清楚,他下了轿子,徒步观察。这里原高缺水,土地干旱,对建陵来说是个好地方,不会遭水淹,但到处长的耐旱的酸枣树。唐宪宗为这里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只顾了欣赏景色,没有注意看路,不小心被酸枣刺挂住了龙袍,不能向前。他用手去摘酸枣刺,结果手被枣刺划破,鲜血直流。唐宪宗问当地百姓:“这是个啥东西?”百姓回答:“兀是个酸枣树。”唐宪宗又问:“这咋能挂人呢?”百姓回答:“兀上头的刺是弯的,像个钩。”唐宪宗唉了一声说:“酸枣树的刺都应该长成端(直)的,不要长成弯的挂人。”皇上本来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因此等唐景陵建成后,神道一带的酸枣刺都变成端的。而且因皇上的血流在酸枣刺上,这里的枣刺格外红。(来源:《西安日报》2014年12月10日第11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