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坊考古一:长安城建在沙滩上
http://s5/middle/4e42d9c4x7d8faa99ae34&690
一米厚的沙层,系一次发大水冲积而成
http://s6/middle/4e42d9c4x7d8f8ab105f5&690
平整的沙层堆积
http://s15/middle/4e42d9c4x72f4c2e18dbe&690
唐代文化层直接叠压在沙层之上,填满瓦片的水井打穿了沙层
长安城通义坊考古已经结束,在发掘的这一区域发现了大量的沙层,应该是意外的收获了。最初发现是,我们以为发现了清明渠或漕渠的遗迹,因为史书记载长安城内很重要的两条水道“清明渠”和“漕渠”流经通义坊,但后来这个推测被排除了;又推测可能是某位高官院子里的池沼或园林什么的,因为在通义坊内住过许多有名的高官显贵,如唐高祖李渊的登基前住的“通义宫”就位于通义坊内,但后来这个推测也被排除了。
因为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沙层位于唐代文化层之下,也就是说,沙层早于唐代文化层,与唐代的通义坊没有任何关系。后来请教西北大学历史系的李健超教授,他是研究历史地理方面很有影响的专家,才知道这些沙层是属于地质时代的,形成时代已经很远,具体远到什么时候,要请专门研究地质的专家检验沙层的沙子才能知道。
据李教授讲,西安所处的关中渭河平原属于冲积而成,以前很容易发大水,一次大水过后,就会有许多积沙,地势高的地方积沙少,地势低的地方积沙多,地势平缓的地方,沙层堆积也就比较平缓,就像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另外,这样的沙层,在西安北郊进行的考古发掘中,也曾经遇到过。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近有个“沙井村”,村名的来源就与早于唐代的这个沙层有关。以前,村民在打井时,常会打到沙子,而要打到水,则必须把沙层打穿,所以,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沙井村”这个名字。
现在通义坊所处的边家村这一带的地下水位,距离地表8米左右。这次我们在挖井是,其中一个井内就打出了水,这个留待以后再说。
通义坊遗址发现的这个沙层,早于唐代,从遗迹上看,在唐代文化层之前,除了这层沙层以外,再没有文化层堆积了,所以,在唐代以前,这儿基本上是荒野,可能有过耕稼,但已看不到任何遗迹,虽然汉代的上林苑曾经到达南山脚下,此地也在上林苑的范围内,但没有建筑遗迹却基本可以肯定。
也就是说,唐代的长安城直接叠压于这个沙层之上,至少目前我们发现的通义坊遗址是这样。
一句话,长安城建在沙滩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