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恩
寺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
院深藏野竹,垣矮如远山。
端坐佛含笑,颂经僧不闲。
一声清磬动,明月送人还。
这首《游东禅寺》诗中所指东禅寺,就是寿县城内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随着古城的开放,吸引来无数游客。
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走到东大寺巷尽头,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已倒塌。残存的塔基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时,发现塔基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鸟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北三面是省级征战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你别小看它,州人都知道这叫“城里城”,因为城里的主要名胜古迹均铸在香炉四周壁面上,所以叫“城里城”,此亦为八景中之一景。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
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肃穆典雅。越过西侧圆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而且何以漫步在古朴典雅的长廊之中,抒发思古之幽情。
http://www.shouxian.gov.cn/upfile/bns.jpg
孔
庙
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座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俗称“黉学”的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据《寿州志》记载: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东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积达二万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处。
饱经沧桑的孔庙,虽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伦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近年来经国家拨款维修,面貌一新,接待四方游客。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人们总爱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臀两侧有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则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现为县文化馆所在地。
寿县孔庙历史沿革
司徒越考证 杨梦云整理
孔庙,有许多名称:如“儒学”、“学官”、“黉学”、“圣庙”等,现在群众称之为“黉学”。在封建时代称为“学官”、“圣庙”。现在寿县图书馆的馆址为孔庙附属建筑物——“文昌官”。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寿州孔庙建在城内东南隅,确切地址已不可考了。到了元朝时期移到现在这个地方。(即:西清淮坊)。从元代的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距今680年)至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距今122年)的500多年来,经过大小42次的重修与扩建,才具有现在的规模。
民国时期,这些建筑一部分受到损坏。民国十余年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曾举办过“肓稚学校”、“职工学校”、“简易师范学校”等,把“文昌官”、“戟门”、“大成殿”、“两庑(即东西两边廊房)”均作为教室或宿舍。解放初期还做过粮食仓库等。
解放后,在各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支持下,多次拨款进行整修或维修。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到极其严重破坏,许多附属建筑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将仅存的部分建筑分别介绍如下:
大成殿:房为五间,原碑文记载是: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距今377年)曾经重修过(究竟何时建的已不清楚了)。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距今267年)六月大成殿倒坍了,当时由寿州知州赵宗灵重修建立起来的。清嘉庆五年进行过一次大修,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距今190年)又加以扩建扩大了台址,更换了木梁柱,提高了椽口。成为现在的规模形势。同时又增加了两边厢房共四间(东西一边两间)。
两庑,(即两边廊房),原来两边各十间,共二十间,清嘉庆十七年重修时两边各增加了一间,成为现在一边十一间共二十二间。
戟门,五间,这是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距今473年)当时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故设此门(名为戟门)。后来又经过多次修缮有新改动。现在的戟门实际已是清代建筑了。戟门两边各有三间房子,东边叫“名宦祠”、西边叫“乡贤祠”,过去存放着一些历史名人碑牌等以示祭祀,如东边祭祀有楚令孙叔敖、汉寿春令时苗、南唐清淮节度使刘仁赡、清知州李兆洛等,西边祭祀有唐孝子董召南等。这边祠现在是清代建筑了。
泮池(群众称之为状元桥),即:戟门前面的半圆形池子。原来这个池子是建在“棂星门”外面,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距今385年)卓司贾大兴修孔庙之风时修了这个池子(名为泮池)到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距今190年)绅士孙克任、孙克全等人捐资重修孔庙时认为泮池放在棂星门外不妥,故移至于棂星门内的(现在这个池子已是清代建筑了)。
棂星门,(此门始建时间不详),据历史记载,原来是木制的。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距今480年)知州何东莱认为木制易腐坏,故改为石头房了。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距今248年)又在棂星门两边各建一门,东边叫“金声”、西边叫“玉振”,后来,又进行过多次维修(注:现在这个门是近期重建的,原来石头坊被“文革”期间造反派砸掉了)。
泮宫坊,即:现在大街对面的三座坊(门)(群众误称为午朝门)原来的这只是一个大照壁,到清嘉庆十七年绅士孙克任等重修孔庙时,把大照壁改为坊了,又从东西两边各增加一年坊(门),东边叫“快靓”西边叫“仰高”,后来又从横的东西两侧各增加一座坊(门),东边叫“德配天地”,西边叫“道冠古今”。这样就成为五座坊了。(“文革”后期为修西街将东西两坊拆掉了)。现仅剩对面三座了。
明伦堂,(始建不详)原来只有三间,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8年距今456年),重修时改为五大间,以后就没有再扩建了,(现在明伦堂实际还是明代建筑风格)。
敷教坊,即:大成殿后,明伦堂前的三间建筑,原名叫“广大高明坊”,明嘉靖二十八年知州栗永缘把名字改为“敷教坊”,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距今123年)前已倒坍了,现在的敷教坊是近期重修的。原来敷教坊两边有两个门,东边叫“升堂”,西边叫“入室),(现已不存在了)。
魁光阁,(现在群众称之为“魁星楼”),原来魁光阁前身有一座叫“青云楼”,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426年)寿州人刘继英等人所建。后来倒坍了。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225年)才在原来的“青云楼”旧址重建的“魁光阁”。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距今183年)又进行维修,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拨款维修,所以保持至今。
文昌宫,(即:现在县图书馆馆址)(原文昌宫原貌已不存在了)。文昌宫是孔庙一大附属建筑,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距今291年)有个训导叫丁济若的,他在这里办所学校叫“义学”。以后改名叫“魁神祠”,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225年)把文昌宫改叫“魁神祠”。实际“文昌宫”的建筑也是清代建筑。
孔庙其他附属建筑很多,寿州的孔庙原来的规模很大,气势很壮观宏伟,由旧社会的破坏和毁坏,后为“文化大革命”又遭破坏,很多建筑已不存在了,如原“津宫坊”、“五座坊”为修大街拆去东西两坊,前面的“大照壁”、“大牌坊”、“文笔亭”、“上下马碑”、“四个龟驮碑”以及现在剧团院内的“节孝坊”、“节孝祠”明伦堂东边的“崇圣祠”等等。
以上材料是在“四清运动”后期原来省委书记李葆华同志来此参观批示后,我们请司徒越老先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撰写的“寿县黉学(孔庙)历史沿革”。由于“文革”期间又遭极其严重的破坏,现就仅存的建筑以及近期修复的部分建筑简要作以重新整理,作以介绍,以便大家作进一步了解孔庙的历史情况。如有不妥,请阅者指正。”
奎 光
阁
在城西大街孔庙的右侧,耸立一座三层楼阁,这就是亦被称为奎星楼的古建筑——奎光阁。这是在清乾隆年间,由知州张佩芳主持建成的,匾曰:“奎光”。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州龚式谷鉴于奎光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又于原址改建成今日的奎光阁。虽几经修葺,但原貌未改。
阁为三层,高二十米,木结构,平地六角形,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飞檐斗拱,造型别致,挺拔宏丽,为阁类建筑的珍品,阁基于石台,五面设栏,成宽敞的回廊。阁内六根“通天柱”直通顶层,每层梁木与柱相连。阁内沿壁设有旋梯,游人可拾级登临,凭窗瞻望古城秀色。
宓子墓
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岗。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时有过客凭吊。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东,四顶山南,合(肥)阜(阳)公路寿县段北不足百米处。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吴坤修楷书“汉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之寿县人民政府拨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护土墙,迎面镶石刻保护标志、重修墓碑记和管理规定。墓南铺筑连接合(肥)阜(阳)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设有青石栏标。为寿县城北又一处引人注目的胜迹。
http://www.shouxian.gov.cn/upfile/1/picture/222_1.jpg
|
|
斗鸡台遗址
斗鸡台亦称北鸡城。遗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寿(县)正(阳)公路北侧,邸家小郢西60米处。相传为楚王斗鸡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
寿州窑遗址
寿州窑遗址分布较广,目前发现的多在寿州古城之北及东部山地(今属淮南市)。寿州窑为唐代名窑之一,位居第六。陆羽《茶经》亦将寿州窑生产 的碗列于洪窑产品之上,位居第五,称“寿州瓷黄”。寿州窑产品因得淝淮交通之便遍及南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清
真 寺
http://www.shouxian.gov.cn/upfile/1/picture/11.jpg
清真寺,位于县城内南大街留犊祠巷西清真寺巷内,坐西向东,占地5632平方米。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城内西北隅,明代天启年间移今址。寺内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4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西侧亦设有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四周设廊,正面通作隔扇门,两侧中开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有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四周设廊,正面通作隔扇门,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结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殿前为平台,南北厢房原为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南北面观,檐飞角交,壁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
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
http://www.shouxian.gov.cn/upfile/1/picture/lp.jpg
柏家台遗址 |
寿县文物古迹甚多。县境古迹文物200余处,其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处,寿县重点文物保护的有90多处。
柏家台遗址
1985年4月,在寿(县)蔡(家岗)公路拓宽工程施工中,于今东津渡西公路边沿发现一古代建筑遗址,总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因遗址天柏家台村,故名为柏家台遗址。省、县文物研究工作者,对遗址作了发掘,发现有大型石柱础、长方形铺地灰砖和四叶纹、山字勾连纹槽形砖,凤鸟纹、树云纹圆瓦当等遗物,建筑规模宏大,器物纹饰丰富多彩。参加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亦专程来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该遗址可能是楚郢都寿春城内宫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发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