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回顾
2011 年是公司发展史上极为困难的一年,在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收入大幅下滑,增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7
月份又遭遇《贵州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调整,关停贵州省内 16 家单采血浆站,其中公司 5
家单采血浆站关停,造成公司原料血浆供应减少近
50%。面对不利局面,公司管理层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减小上述事件的不利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 年公司血液制品收入基本稳定,扣除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外的其他疫苗制品销售稳步增长,公司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二车间通过了新版 GMP
认证并向世卫组织递交了预认证申请;小儿剂型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开始销售;重庆子公司取得人血白蛋白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生产文号并接受了国家新版 GMP
认证现场检查,即将正式投产。
报告期内,受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收入大幅下滑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9.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3.80%;实现营业利润 4.53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43.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71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39.46%。
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公司资产总额 27.35 亿元,净资产 23.67 亿元。
二、公司的发展战略及 2012 年经营计划
面临机遇与挑战,公司未来几年将加大产品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血液制品的综合利用率,巩固公司血液制品行业龙头地位;疫苗方面,公司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力争在新型疫苗上取得重大突破,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发展成为一个集血液制品、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2012
年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血液制品原料供应紧张局面
(1)加强宣传发动,努力提升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能力
在公司贵州
5 家单采血浆站被关停,原料血浆下降近
50%的严峻形势下,公司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提升现有浆站的血浆采集能力。目前公司采取了提高献浆员的营养费、接送路途较远的献浆员、对献浆员子女考上大学的提供奖学金,并开展“一人献浆,全家受益”活动,即达到一定献浆次数的献浆员在其生病需要用血液制品时可享受公司免费供应一定数量的血液制品的优惠政策,其家人可享受优惠价格供应,在采浆区域内营造出了“献血光荣、献浆同样光荣;献浆也是献爱心”的良好氛围,打破了人们对献浆是卖血、献浆就是贫穷的误解,将单采血浆事业引入到一个良好、健康的舆论氛围。目前这些措施效果明显,公司现有单采血浆站采浆量稳步提升。
(2)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新建单采血浆站
近年来由于血液制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而原料血浆供应短缺,血液制品供需缺口较大。2011 年 12
月,对乙型血友病的唯一有效药品凝血酶原复合物全国缺货,大量患者无药可用,面临生命危险。卫生部陈竺部长高度重视,于 2011 年 12
月
11日前往北京市血液中心献血浆,指定捐给华兰生物,并向社会呼吁,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积极参与到献血献浆的崇高事业中来。同时亲自致电、致信公司董事长,了解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产供应情况,希望“公司作为国内凝血酶原复合物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厂家之一,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广大人民支持下加大生产力度,依法依规建立一批新的浆站以保证生产所需,确保质量安全,促进血浆制品类药品保障供应长效机制的形成,并提出血液制品倍增计划。”2012
年 1 月 20 日,卫生
部下发《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卫医政发
2012(5)号文),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单采血浆采浆量。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内,实现辖区内单采血浆采浆量与血液制品需求量达到基本平衡的目标。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各地要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引导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血浆综合利用率。公司作为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品种最多,规模最大,血浆综合利用率最高的生产企业,同时也是河南省重点扶持的生物医药企业,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新建单采血浆站,开拓浆源。
2)加快重庆公司投产步伐、组织好重庆公司的生产和销售
2011
年底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称“重庆公司”)相继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生产批件,标志着重庆公司文号转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重庆公司已经接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文件审核、现场检查,预计
2012 年上半年将通过 GMP 认证,可正式生产和销售。重庆公司下属 7 家单采血浆站,其中武隆、忠县、开县、潼南、巫溪、彭水 6
家单采血浆站自 2008 年 9 月起陆续开始采浆,石柱单采血浆站目前仍在基建中。上述 6 家单采血浆站采集的血浆除用于申报生产批件及
GMP 认证检查试生产使用外,其余血浆仍在储存中。重庆公司投产后上述 6
家单采血浆站所采集血浆将投入正式生产,投产后将逐渐弥补贵州单采血浆站关闭后对公司的不利影响,逐步恢复并提高公司的血液制品生产量。2012
年公司将重点做好重庆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加快其他制品文号的转移及报批工作,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
3)整合研发资源,加大研发投入
研发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驱动力。华兰生物管理层高度重视研发团队的建设,研发项目的立项与推动。为有效整合公司研发资源,2011 年
6
月公司组建了华兰生物研发中心,中心以华兰疫苗研发中心、华兰股份研发中心、华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整合人才资源,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创新管理体制。研发中心已建有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基因工程及单克隆抗体研发平台,2011
年 11 月公司研发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1 年 4
月,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以北京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与人才引进的便利条件,组建新型疫苗研发团队,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制品。
研发中心的成立及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快了公司项目的研发进展及新项目的启动。到目前为止,公司有十几个在研项目,其中
AC 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已申请生产批件;A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小儿、无应答人群)已获得临床批件;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及人用狂犬疫苗已申请临床批件。另外有多个项目正加速临床前的研究,其中
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及手足口病(EV71 型、CA16 型)双价灭活疫苗、肺炎疫苗有望在
2012-2013 年申请临床批件。公司另有 10 余个项目处于前期研发或合作阶段。
公司同时开拓在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方面的生物药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前景,拓宽公司的产品线,为公司的长期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在前期研发或合作项目中,通用流感疫苗、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肺炎疫苗、大流感单克隆抗体、治疗性乙肝疫苗、重组人缓释型凝血因子
VIII、治疗性抗癌单克隆抗体等,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
公司在注重内部研发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与外部科研单位及公司的合作。公司与中科院的巴斯德研究所、过程所及微生物所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快创新型疫苗的开发。另外,公司在互赢共利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其它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洽谈,加速公司发展。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局共同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合基金”,共同支持一批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生物医学技术成果,实现转化与产业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公司与古巴研究机构签订了技术交流协议,并一直寻求与荷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及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就新型疫苗及新型佐剂开展交流与合作。公司确定了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以机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以资源配置支持自主创新,以引智引技推进自主创新,以培养人才保证自主创新,以产品创新赢得市场的思路,开始全面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以保证公司的研发实力处于生物制品行业前列。
4)加强对疫苗产品的销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以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优质迅捷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市场,2008
年疫苗公司首个产品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上市后,产销量一直保持同行业首位。上市当年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防疫中,两周内接种近 200
万人份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从冷链运输能力、产品质量方面全面接受了考验,得到了市场和卫生部门的高度评价。2009
年全球防控甲流疫情中的战斗中,公司依靠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全球率先研制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并承担了国家近
40%的收储任务。公司 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上市以来市场份额也一直居于国内前列。“华兰”品牌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2011
年并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有利于公司未来疫苗品种的市场开拓。
为拓展公司疫苗销售渠道,公司积极开展疫苗的国际认证工作。2011 年 10
月公司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二车间在国内疫苗行业首家通过国家新版 GMP 认证,并于 2011 年 10 月 28
日按程序及要求,向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交了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预认证申请,目前正在进行预认证材料的反馈。2012 年公司将积极筹备
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世卫组织预认证工作,希望通过病毒性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细菌性疫苗(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预认证工作提升公司疫苗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使公司产品尽早走出国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