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这篇报道,看出的一些信息,构成华兰生物等血液制品龙头企业特大利好,投资者不可忽视,这些利好足以抵顶前期贵州关闭单采血浆站带来的不利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1.血液制品纳入基药目录,选择规模大、品种全、血浆综合利用率高、承担政府指定性任务的企业,作为国家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使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
2.增加龙头企业单采血浆站数量,这和承担指定性任务相配套。解决采浆地域的分布不均,用血液制品量居多的东中部地区将是新设重点地区,推行采浆量和血液制品使用量相平衡的政策;
3.推动献血中的分离血浆在血液制品生产中的应用,这也是向承担指定性任务企业供应血浆原料的配套措施;
4.承担政府指定性任务的企业,作为国家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并促进生产企业兼并合作,扩大规模。
这些利好,想一想政府指定性任务,配套原材料的供应,华兰生物等血液制品龙头企业又将迎来一个大飞跃。血液制品的政府指定性任务,不是像甲流疫苗一样一次性的订单,而是持续的、稳定的、大量的政府指定性任务。
当报春鸟叫的时候,春天将要过去了。目前华兰生物受贵州事件影响股价跌入非理性区间,未来这些措施逐一落实,华兰生物的估值将会恢复到合理状态甚至出现高估。
血液制品龙头有望解决原料瓶颈
卫生部部长陈竺25日表示,要在“十二五”期间力推血液制品“倍增”计划,使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并研究将血液制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促进生产企业兼并合作,扩大规模。为保障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将增加单采血浆站数量,并推动分离血浆在血液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师表示,这将有利于破解血液龙头血浆的瓶颈,血液制品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采浆地域分布不均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的供需矛盾还将日益突出。”陈竺表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正面临几大难题,其中之一就是采浆地域的分布不均。
我国在2010年有156家单采血浆站,分布在20个省份,其中西部单采血浆量占到全国的62%,而用浆量居多的东中部地区仅占单采血浆总量的9%和29%。由于过于集中在几个省份,一旦这些省份作出调整,就会影响全局。
事实印证,这种风险已有最生动的体现。2011年,贵州省突然宣布关闭辖区16家单采血浆站,处在关停漩涡中的华兰生物因5家浆站被关,采浆量骤减59.91%,业绩遭受沉重打击,一月内股价暴跌近40%。而临床需求的增长和原料血浆的束缚,使2011年国内血液制品的短缺加剧。上海莱士、天坛生物遭遇同样的发展障碍。
“倍增”计划的提出,无疑使血液制品行业迎来“春天”。陈竺称,下一步,卫生部将从打破血浆原料瓶颈和将血液制品纳入基药目录等方面入手,为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提供基本保障。不仅要增加单采血浆站数量,还将推动献血中的分离血浆在血液制品生产中的应用。目前,分离血浆占全球血液制品原料血浆比重的1/3,在我国则仍未使用。
血浆综合利用率低
血浆综合利用率低、血液制品种类偏少、行业小、散、乱等是制约血液制品“安全可及”目标的另外几个障碍。目前,美国有4家血液制品企业,英、法、日、意大利等国各有1家生物制品企业,但皆能满足需求,产品种类丰富,血浆利用率高。
国内有24家血液制品企业,但产品种类结构不合理,利润率高的人血白蛋白最受宠,产品占比达75%,凝血因子类产品占比仅为3%。一旦出现药物短缺,血友病患者面临的生命危险增加。而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这两种药品的占比分别为30%和15%。因此当12月初出现凝血酶原复合物短缺时,曾从事凝血因子Ⅷ和九因子研究的陈竺深受触动。“现在发达国家对血友病的治疗,是一种预防性的治疗,在没有出血的情况下,要维持体内的凝血因子大概在2%-3%这样一个浓度,就可以不出血。”
为此,陈竺表示,将在现有企业中选择规模大、品种全、血浆综合利用率高、承担政府指定性任务的企业,作为国家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并促进生产企业兼并合作,扩大规模。完善血液制品的定价机制,缩小不同品种血液制品的利润差别。
一位知名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如果政策能打破原料瓶颈,推动纳入医保这个最大的市场,血液制品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据介绍,我国血液制品产业规模达100亿元,近年来复合增长率超20%,虽然血液制品价格受政策管制,但因国内医疗服务放量和临床短缺的影响,部分血液制品处于有价无市的状况,供应量一旦增加一倍,市场规模可能会随之翻番。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刘国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