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平均仓位与大盘走势比较
(2010-12-29 10:57:04)
标签:
财经低仓位基金平均仓位上证指数大盘股票 |
分类: 估值寒暑 |
基本上呈正向相关 基金平均仓位屡成典型反向指标 |
|
按约定俗成,我们以上证指数代表股市大盘走势,每个季度末仓位数据与后一季度涨跌情况进行比较,最后一个仓位数据未能获知下季度大盘完整运作情况,暂不列入本案考证。5年来,20个季度末的基金平均仓位数据中,高、低仓位级别各出现10次,10次低仓位中仅有2次后一季度大盘阴跌,其余8次皆呈现不同幅度的阳升;10次高仓位过后,4次大盘后一季度收阳,6次收阴。详细见(表二)。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市场上涨之前,基金经理高仓位持股待涨,在大盘向下调整之前,低仓位回避系统性风险,这才是最正确的决策选择。遗憾的是,从近5年来20个季度实战表现来看,基金经理的群体性仓位决策行为仅有6次做对,14次做错了,成功概率仅有30%,另外的70%则成了反向指标 |
(表二)各季末基金平均仓位与上证指数涨跌表现比较表 |
||||||||||||||||||||||||||||||||||||||||||||||||||||||||||||||||||||||||||||||||||||||||||||||||||||||||||||||
|
仓位决策多次成为反向指标 |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市场上涨之前,基金经理高仓位持股待涨,在大盘向下调整之前,低仓位回避系统性风险,这才是最正确的决策选择。遗憾的是,从近5年来20个季度实战表现来看,基金经理的群体性仓位决策行为仅有6次做对,14次做错了,成功概率仅有30%,另外的70%则成了反向指标。 低仓位情形再进行细分,共有6次季末出现较低仓位(平均仓位65-70%之间),4次中等偏低仓位(平均仓位70-75%之间),各有1次后一季度大盘下挫收阴,这两次出现在大熊市五连跌的后两个季度;高仓位方面,中等偏高仓位(平均仓位75-80%之间)出现7次,较高仓位(平均仓位80-85%之间)出现3次,4次上涨皆出现在中等偏高仓位状况下,较高仓位之后,大盘后一季度无一次收阳以回报基金经理重仓持股。可见,过去五年,基金经理轻仓避险愿望多数落空,重仓分享股市收益也未能心想事成。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五年来,基金平均仓位最低值为66.14%,出现两次,后一季度涨幅分别为6.91%、30.34%;基金平均仓位最高值为84.72%,出现一次,后一季度下跌5.13%,且连跌两个季度。这种现象表明,基金经理整体最为悲观之际,后市反而提供良好的赚钱机会;基金经理整体最为乐观之时,大盘给予了无情的打击。 |
第一轮牛熊转换 |
||
2005年二季度末开始至2006年二季度末,上证指数在每个季度末不断小幅抬高,基金平均仓位也从66.14%小踏步上升至73.74%;然而,2006年三季度末,平均仓位骤降至68.82%,基金经理普遍转向悲观,此时一轮大牛市却开始大踏步向前,当年四季度涨幅高达52.67%,在错失行情之后基金经理集体选择了加仓,下一季度平均仓位提升近10个百分点,创出当时新高78.69%,大牛市行情持续了四个季度,基金仓位后三个季度末保持偏高,比较能享受大盘上涨收益,但在大盘上涨最快阶段之前,基金经理连续两次减仓,并且也未能达到较高的仓位级别,显得太过于谨慎,错失赚钱的“黄金时期”,“主动型基金牛市跑不过指数”的常规现象与此种错误调仓决策不无相关。 这一轮大牛市及大熊市行情中,从整体上的在仓位决策判断来看,基金经理多次给人“后知后觉”的印象,择时能力实难恭维。并且,熊市过后,基金暴利神话的破灭,让更多人认识到基金经理其实也是“靠天吃饭”而已!
|
相关指标及基金仓位分级说明
为了严谨考证,本报告选取两个客观量化的指标,“基金平均仓位”及“基民净申购率”。“基金平均仓位”是指主动投资的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季末平均持股仓位,每个季末数据统计样本是所有具备完整运作时期的偏股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基民净申购率”是指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季度净申购份额与期初份额之比率,每个季末数据统计样本是所有具备完整运作时期的偏股型基金(含指数基金)。两者数据统计源头皆来自于基金季报,这是法定披露的报表,容不得虚假。
本报告数据选取的期间是2005年6月30日至2010年6月30日,历期5年共20个季度,这期间大盘恰好走过两轮完整的牛熊转换,极其具有代表性及论证的完整性。
为了更加具体形象分析说明问题,我们把基金平均仓位进行分级。根据报告统计所有样本仓位在50%之上的偏股型基金以及5年来数据分布的实际情况,我们以75%为“中等仓位”线进行划分。一级分类:75%之下为“低仓位”,75%之上为“高仓位”;二级分类:小于65%为“超低仓位”,大于85%为“超过仓位”,65%至70%为“较低仓位”、70%-75%为“中等偏低仓位”,75%-80%为“中等偏高仓位”,80%->85%为“较高仓位”。具体如(表一)。
(表一)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平均仓位分级
持仓比例 |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I<65% | 低仓位 | 超低仓位 |
65%-70% | 较低仓位 | |
70%-75% | 中等偏低仓位 | |
I=75% | 中等仓位 | 中等仓位 |
75%-80% | 高仓位 | 中等偏高仓位 |
80%->85% | 较高仓位 | |
I>85% | 超高仓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