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读湖”释义
(2022-04-14 08:43:06)
标签:
江汉马氏泮读湖释义 |
分类: 家族源流 |
“泮读湖”释义
马德芳
泮读湖同乐村马五兵书记,为泮读湖乡村振兴工程,欲赓续泮读湖六百年耕读文化,问我“泮读湖”名字的来由,故撰此文。
“泮读湖”,音panduhu,“泮”同盼音,不是伴读湖,不是半读湖,更不是半头湖。不是陪着读书的湖,不是读一半书的湖,更不是只有半截的湖。
“泮读湖”既是一方水域的名称,即湖名,又是一个包括这片水域在内,也包括湖周边今天门市彭市镇罗桥、同乐、赵湖三个行政村的全部或部分村落的地域名称,即地名。
到清朝末年,往来于泮读湖上,尚须东道主舟楫相助,可见水域面积之辽阔。至清末民初,因汉江关庙险段连年溃口,泥沙淤积,泮读湖水面才渐渐消失。到后来改湖为田,水面便全无踪迹了。解放初,听老人们讲,清末民初年年修堤抢险,朱傅马后湾马一浩公(马一容公的胞兄,原比一容公富有),有一年督修江堤,仅因大水时江堤挫动,尚未溃口,就赔得倾家荡产。所以现在的“泮读湖”,是已经消失了水面的地域名称。
“泮读湖”得名于明朝晚期,全名为“竟陵南乡泮读湖”。此名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其成为这个区域地名自身经历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脉传承的历史文化內涵,这内涵就承载于这个“泮”字之中。
“泮”,曲阜有“泮水”,是为中华儒学文化之源。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
《说文》解释:泮,诸侯饷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礼记·明堂位》解释:泮,泮宫,周学也。这样,“泮”就由泮水旁的诸侯饷射之宫变成了春秋时的学宫,泮水成了象征官学的标志。
汉朝以后大兴儒学,遍修孔庙,即后世遍及全国的文庙。文庙进门都修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池。泮池上一般有石桥,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学宫举行开学典礼,称为泮礼。
《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文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这样,泮池就成了地方学府中学生学习与休息的处所。
“泮读湖”是原本名为“竟陵南乡峨湖”的地方,(不是鹅,也不是娥,而是峨,这是乾隆二年马则相公原序所载。可能是其东有东峨湖,西有西峨湖,中为主湖,形似峨冠而得名。)因其环湖村落文人辈出,并为“一乡所榼称”,誉为乡村学府,便将“峨湖”更名为“泮读湖”,以对沿湖村民弘扬儒学的褒奖。
明朝前期,江汉马氏必亨公宗支三世祖珍公的儿子如绅、如麟、如鼎三公,由荆州经陶溪谭迁竟陵南乡峨湖周边,挽草落籍,围湖垦殖,经近十代繁衍,家族繁荣,人丁兴旺,己成环湖严然巨族,世代耕读,勤学成风,家家户户,皆以求学为荣。
大约是在万历年间,竞陵县在一次还是几次的院试中,环峨湖居住的马氏一族,竟然有十八人在院试中被县学录为生员,即考中秀才。这在当时曾轰动四乡,被认为此“峨湖”简值是“乡野之学宫”,“文庙之泮池”,至此,不知是经谁确认,“峨湖”就得了“泮读湖”的新名,并成为此湖沿岸村落的通称。
光绪三十年,新疆即补知县郑建寅,曾记下了前清时期,环泮读湖村落学风鼎盛的实况:
“环泮读湖而居者,多马氏村落,皆世家也,以耕读传。
寅先人亦曾居此,敝庐犹在,而与马氏,炊烟相接,姻娅故最多。至近如贶封中宪大夫上瑜诸公,余从伯西安公母家也;稍远如麻洋潭封敕武显将军天榆公,寅胞妹翁家也;再远则仙桃镇敕授儒林郎天麟公,寅妻家也;皆自泮读湖迁者。
寅虽城居久,而展墓探亲,无不往来湖上,率以马家为东道主,故知之甚细。
国初有乙科而出守沅汀者;乾隆时,有兄弟登先后榜首者;嘉庆时,有祖孙登文武榜首者;早为一乡所榼称。百有余年,虽极盛难继,然其官广文贡,成均列胶庠者,代不乏人,论吾邑望族,则以马氏著。”
由于当年“泮读湖”的盛名,由此迁出的游子,皆以自己是竞陵泮读湖的人而自豪。很多外地人也就以为“泮读湖”就是天门县文庙的泮池了。乾隆年间由“泮读湖”迁到长阳深山的马则周公后裔马时现,2016年到天门寻根,要不是因大雨上错了车,误走误撞到了麻洋潭,他就确实是要到天门城内去找“泮读湖”的一个人。
附诗一首:
咏泮读湖文脉
环湖尚闻墨香在,
学堂供奉伏波牌。
教忠教孝祖源林,
积善积德义学台。
天官留书马母墓,
帝王赐匾进士宅。
狮河遗泽沐千古,
此乡曾有状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