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哈尔滨内河——马家沟河溯源

标签:
转载 |
马家沟河松花江干流南岸支流。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发源于哈尔滨市阿城区西境利新乡柳蒿沟丘陵地带,流经哈尔滨市平房、香坊、南岗、道外4个区,在滨洲桥上游200米处注入松花江,全长44.3公里,其中哈尔滨市区34.7公里。河道宽30—100米,流域面积240平方公里。主要依靠流域内天然雨水补给。
马家沟河在本世纪初,是一条清水河,沿河两岸树木繁茂。大人和小孩总喜欢在这里捞小鱼、游泳、抓蜻蜓。2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多,环保措施不力,排污口不断增加,到1990年初全流域有排污口142处,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日排放量达20万吨以上,非雨季时马家沟河流水全部是污水,成了“污水河”。不但污染了地下水,而且直接排人松花江,又严重污染了松花江水质。居住在沿河两岸的居民,饱受臭气熏染,更是苦不堪言。加之不断向河里倾倒垃圾和在河基私建滥建,致使泄洪能力下降,大暴雨时,部分区域河水外溢成灾。马家沟河已成为影响哈尔滨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称它是哈尔滨的“龙须沟”。为了治理马家沟河,早在70年代国家即批准了哈尔滨市马家沟河排污截流渠计划,并部分实施,但半途而废。80年代,哈尔滨市编制了马家沟河改造总体方案,因没有筹集到资金而未实行。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文昌污水处理厂立项建设,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启动。按照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清水河,并建成集园林、交通、防洪、观水游览为一体的多功能带状公园组成的绿色风景线,成为市民游玩、休闲、度假的场所。
马家沟的今天:
历经10多年的改造,沿着马家沟新铺设了截污管线,原来流入马家沟的污水被截流进入市政管道,市区河段进行了硬化铺装,可是治理后的马家沟虽然臭味没了,却常年处于干涸状态。
沿着马家沟溯溪而上,过了平房区,来到工农村。爬上高岗,马家沟上游的工农水库,像一个熟睡的美人,匍匐在高岗的脚下。喜鹊、乌鸦和不着名的小鸟,在水库边的林子里飞来飞去……在水库的东北角,水库的闸门紧闭,马家沟河底是干涸的。《平房区志》上写着:工农水库水面有28平方公里,总库容有280万立方米。
当年改造马家沟时的设想是:净水长流的保证是取用工农水库的净水,开始计划租用,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致使眼瞅着城区段全改造完了,却陷入了源头无活水注入马家沟的境地。无奈之下,只好倒提松花江水注入马家沟。为了存水,从任家桥至入江口的城区段上设置了12道橡胶溢流堰。松花江水倒提入马家沟一次耗资不小,得20万元,因此一年也就提几次。由于是死水,倒提的江水存续时间一久,就变得浑浊不堪。天一热,水绿了,变臭了,只能再放走。
马家沟的明天:
日前,哈市建委内河治理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划,今年将实施净水水源工程,年内先期新建马家沟城区段4公里输水管线,初步完成马家沟城市核心区域净水工程。当下,哈尔滨人喝上了磨盘山水,净水水源工程将利用原有的自来水厂的松花江水来解决马家沟净水。
借着哈尔滨建设北国水城的东风,马家沟有望完成全流域综合改造。为了让市民能够近间隔“亲近”马家沟,还计划在沿河两岸开辟自行车骑行小道。可以期待的是,经过哈市历届政府领导接力棒式的不懈努力,未来的马家沟,将告别干涸,一定会清水长流;徜徉岸边,一定会神清气爽,令人流连。
马家沟溯源纪实:
8月7日,周末休息,我独自一人开始了马家沟溯源之旅。这项活动原定5月1日实施,由于各种原因一推再推,直到今天才成行。现在市区外沿岸的蒿草已经一人多高,行走起来十分困难,有的地方只能绕过去。经过13个小时40公里的艰难跋涉,爬沟、过坎,最后腿抽筋、脚起泡,终于从松花江入江口走到了马家沟的发源地工农水库。
清晨,从家门出发
打出租车,到达马家沟入江口,由于近期松花江水位上涨,马家沟已形成倒灌
南直立交桥处的地理坐标、海拔、行程
经过黛秀公园,再往上游走,到达三合屯马家沟收水口,上游的污水从这里流入地下排污管道。
走过小桥,来到对岸
听村里老乡讲顺着这条路就能走到马家沟,已经走了近9个小时了,腿已经不好使了,坐下来休息
快接近中央直属粮库时,河水冒着白色的泡沫,看看究竟是哪里来的?
由于沿马家沟河岸通行艰难,又临近黑天,不时有坟地出现,阴森恐怖,一个人走不安全,于是沿哈五路行走
经查看,经闸门排出的水进入了一个小闸门,流入旁边的排水管道,据说是用来灌溉的。
已近崩溃的我终于盼来了救星,我的同学来接我来了!我此时想到了《甲方乙方》中到农村体验生活的老兄,每天跑到房顶盼着来人接他的情景。
找了一家饭店,一顿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