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面前,学会放下与宽容

(2011-03-13 22:49:49)
标签:

杂谈

文\鱼竹舟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了里氏8.8级的大地震。
       让我们回忆一下日本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的日本神奈川县(经纬度:N35.2°E139.3°)发生7.9级大地震,共造成伤亡约25万人,房屋倒塌12万间,经济损失300亿美元。那时候,关于关东大地震,海外救援船最先抵达日本的是中国的新铭号,京剧大师梅兰芳为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起义演,把其中募捐到的一万大洋捐献给了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并于第二年来访日本多次公演,以此行动激励了受灾的日本人民。 当时的北洋政府组织赈灾救济委员会,并支出库银20万元(当时1元钱能买40斤大米)用于救灾。还下令暂免食品、服装、药品、卫生材料等出口日本的关税。各界名人也纷纷捐款,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还组织了赈灾义演。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一些地方也都有自发的募捐活动。9月6日,上海总商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到9月27日,该会共捐助钱粮、药品计14万元。中国佛教界也组织了赈灾活动,各大寺院道场组织各种法会,吊祭日本地震的罹难者。
       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我们向日本伸出了援手。
       1925年5月,日本人开枪打死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顾正红、打伤其他工人十余名。后又伙同英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场打死工人和学生71人,打伤数十人。   
       1926年3月,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中国驻军死伤10余人,后日本调军舰于大沽对中国进行威胁。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抗议,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   
       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并占领济南。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夺取东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使我3000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接下来的历史就不用多说了吧,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始终无法遗忘,所以,关于对日本的态度,有时候我们充满着矛盾。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恩怨问题,国内许多愤青仿佛幸灾乐祸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但是,其实我们最没有资格去幸灾乐祸,因为我们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沉痛,关于地震所带来的苦难,我们一点也不次于日本,更何况我们还有70万华人华侨与留学生在日本,他们的安危还不能够完全确定,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幸灾乐祸,同样也不能去讥讽日本,因为这是一场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的灾难,而且这样的灾难也曾经带给我们伤痛,至今还未能够完全去抚平。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日本会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与我国将会可能给予他们的援助而改变对华态度,我们的仇恨也不会因为这次地震从此平息。但是,无论是大国也好、小国也罢,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天灾,始终都是会伸出援手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国际形象,这是一种外交上的需要,这个跟任何仇恨无关,而是一种必须伸出的援手,特别是大家都是东亚近邻,更加应该屏弃仇恨去尽可能的支援。毕竟国家之间的利益与恩怨与在他国发生天灾的时候,伸出人道主义之手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当今世界是以和平与发展与主题,而且其实日本与日本人我们也应该来区分对待,不管是在二战之时也好,在如今也好,也有许多日本人是爱好和平、反对侵略,而现在在地震中遭受沉重伤害的就是日本人。所以这个时候,愤青们不如暂时去尝试下关注日本人,暂时放下仇恨、暂时学会宽容,暂时学会换位思考,抵制日货的愤青们不如趁这个机会来暂时支持下日货,不管别人将来会不会领情,学会放下与宽容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热爱和平的原则,也符合我们的修身之道。
        虽然,中国已经今非惜比,但是我们也不能忘却,毕竟跟我们近邻的这个民族不容小视,历史上,他们总是能够迅速从挫折中走出来,并且走在前列,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次伤害。当然,许多愤青会说日本曾经带给我们许多伤害,日本曾经忘恩负义,但是,仇恨归仇恨,在灾难面前,尊重已经失去的生命的灵魂、尊重已经失去亲人与在此时饱受艰熬的日本人,就等于是尊重我们在经历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之时的我们。除了仇恨,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能够繁荣与富强,只有我们能够强大,才能够真正防止历史的重演,才能够让日本没有机会对我们犯下罪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