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
分类: 心理商诚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也称作“年龄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年龄只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不是心理发展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派,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心理学研究资料,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各阶段。
1、
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问题讨论】
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
2、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
3、为什么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
(2)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着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3.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辨证统一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其变化发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3个小阶段。
1、初生到满月(O~1月)
【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
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很有限;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你认为新生儿的心理表现出什么特点?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由此可见,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我们应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
2、满月到半岁(1~6月)
ˉ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依然非常迅速。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一个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
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例如:他的视线可以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
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了。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这时出现了最初的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儿的社会性交往需要。婴儿即使是饿了、困了,亲子游戏也能够使他在短暂时间内停止哭闹,亲子游戏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开发孩子的智力。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3、半岁到周岁(6~12月)
【婴儿室观察】安排几对母子在观察室的亲子活动,观察幼儿动作的发展和亲自交往的情况后分析该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展。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所谓五指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
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
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4)依恋关系发展
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
(二)1~3岁
【问题讨论】
1、1岁孩子最重要的动作发展是什么?(学会直立行走)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2、1—3岁幼儿出现了哪些新的心理现象?
1.学会直立行走
1~2岁时独立行走还不自如,是有其生理原因的。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
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备种东西。1岁半左右的孩子,已不是拿着任何东西都只会敲敲打打,单纯摆弄。他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岁半以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2~3岁儿童能够学会备种动作,不仅能使双手协调,而且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
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爱做事的同时,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1岁半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
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始发生。2岁左右,孩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的萌芽。比如:拿着一块长形的小积木,他会放在头上擦,想象着用梳子梳头。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有,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
“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三)3~6岁
【分组讨论】
根据在不同的年龄班观察幼儿,将学生分为3大组,即小班观察组、中班观察组和大班观察组,讨论分析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后集体交流。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幼儿期。
1、3~4岁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2.4~5岁
(1)爱玩、会玩
(2)思维具体形象
3.5~6岁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前一篇: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后一篇:第三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