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赏析
(2017-11-03 10:20:53)
标签:
文化 |
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作者简介】
【译文】
【艺术特色】
这是向对方表示恋情的一首佳作,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此作最大成功在于以长江写真情,生发联想,铸为清词丽句,压倒古今多少言情之作。下阕写长江水的无休无止与自己思君不见之“恨”没有停止作对比,深化题意,吐出绵绵情丝,有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下片以"此水几时休"呼应上片的"长江头""长江尾""长江水","此恨何时已。"呼应上片的"思君"的句子,过片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 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何时已" 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休止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消止之时。此处在风格上有所变化,上片是民歌、民间词的直率热烈,重言错举;这里一下变成了文人词的深挚婉曲,简约含蓄;从客观上看,这符合人物情感发展的节奏。如果说在前面的"长江头""长江尾"的叹息中,有女主人公的不满和迁怒的话,"共饮"的安慰已平息了内心的冲动,主人公的表情变得平和,内心开始宁静,这时已开始进行着冷静地思考。现实的困难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自己也该安慰自己一下吧,于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便自然而生。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的阻隔虽不能飞越,"共饮长江水"的两颗挚爱的心灵却能一脉遥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对对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心灵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也是一种理智的反思和顿悟。词的上片韵字是"尾""水",押ui韵;下片的韵字是"已""意",押i韵。开度(开口的大小和响亮度)有一定的变化,语调上扬,为全词结句的抒情加重了语气,表现了虽有山水隔绝而爱永恒主题,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