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实录青出于蓝胜于蓝文化 |
和李梓新闻工作室圈推荐
“要想舀出一瓢水,必须装满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对于教师更是如此。“必须把课备实备透,要时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这是对教师的忠告和基本要求。
昨天的一节课却让我有了新的的收获。
每年初三下半学期,在第一轮系统复习和第二轮专题复习后,会有一段时间做一些模拟题或中考真题。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现实如此,同时以练代讲查漏补缺。前天作业也不例外,是某省市精选后的中考真题。课前已经把标准答案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按照惯例课时的前二十分钟,学生参考答案自己改错分析原因,有问题的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加标记最后统一讲评。这样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的弊端。
试题经过精选自然是看过,况且手中还有答案,又有八年初三摸爬滚打的经验垫底,对于这堂课自是信心十足。
活该考验我,在典型问题统一评讲阶段,前边进行的都很顺利,轮到最后的压轴大题的最后一小题--选拔性很强通常难度很大,在学生提出后,我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是大意,这道题似曾相识--毕竟八年初三已经做过无数套综合题,课前也没放在心上,谁知细看之后令我心里一惊,不愧为中考压轴题,有新意,有难度。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考题:以检查汽车超载为背景,结合电磁继电器﹑传感器考察电学知识的综合性的计算题。前三步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第四小题却把我难住了,偏偏答案又只给了一个最后结果。怎么办?讲是讲不下去的,不去理会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我灵机一动让会做的同学举手,嗬,居然有五名同学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太棒了,不愧是我丁某人培养出来的好弟子。于是我让一位同学起来分析,可能由于紧张,也可能源于兴奋,这位同学说的很快,但条例极清,方法正确,只是好多同学依然一脸的迷茫。我又让该同学放慢语速再分析一遍,有一些同学开始点头。再经过我简单补充,大部分同学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当我对这位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该同学露出了一丝羞涩。我知道他内心一定是无比的快乐!
按照以前的做法,教师通常也会让同学先讲再点评。由于了然于胸总会有意无意的往自己的思路上去引,甚至越俎代庖头头是道的大讲特讲。学生表面上看好像明白了,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缺少了自己思考的环节,效果不一定好。这次的偶然失误使我完全站在与不会的同学一样的立场,才会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希望学生比自己强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会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