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禹千秋(散文)

(2010-09-15 09:22:39)
标签:

散文

原创

淮南散记

文化

分类: 人文安徽

大禹千秋(原创散文)

安徽  东方煜晓/文图

 

 http://s2/middle/4e3fbe22g74d36c53cbb1&690
(涂山之巅禹王宫)

游过涂山之后,我对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论断更加笃信。虽然涂山海拔仅有三百多米,却是闻名世界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今天的涂山,早已成为蚌埠市怀远县内的著名风景区了。现存的“禹迹”有山桑、朝禹路、启母石、禹王宫等,透过它们,我能捡拾到远古历史的点点滴滴,产生诸多联想,引发无尽的思考。

站在涂山之巅,远眺淮河安澜,山川竞秀,阡陌纵横,稻浪起伏……不由得感恩大禹的治水之功。

大禹,首先是一位智者。他摒弃了其父治水所采用的“堵”的错误做法,而是改用“疏”的方法并一举成功。在大禹成功的前前后后,我思考最多的是他接受治水任务时的复杂心情。他一定承受着与父一样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生命风险,或许还会对有杀父之仇的舜怀有切肤的痛恨……可是,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治水的重任。这是大禹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做出的英明抉择。

http://s9/middle/4e3fbe22g9046db51ba18&690
(荆山之麓大禹雕像)

关于大禹治水的话题,历来津津乐道的还有“禹娶涂山氏女”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大禹娶涂山氏女为妻,结婚四天后就告别妻子,回到治水前线,这一去竟十三年,其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他的儿子启降生时,也未能回家看望,照料。从记述上来看,好象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是一种无爱的婚姻。我所看到的资料上,都把“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句中的“三”翻译成“三次”。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古汉语中的“三”,本是指“多”的意思,而事实上,大禹治水十三年时间,一般地说,不会只路过家门口“三次”,而应是“多次”。即使文中写的这个“多次”路过,他没有回家,那么这“多次”以外还有的许多次,怎么能说他没有回家呢?再者,如果从没有回去过,又哪来的儿子启?而且,从涂山氏女因长久期盼大禹回家而化作启母石的优美神话中,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夫妻之间恩爱有加。由此看来,大禹是一个爱国、爱民又爱家的“伟丈夫”。

http://s15/middle/4e3fbe22g90423d9fe7ee&690

(启母石)

当同游者尹若康先生、黄仁安先生指给我看涂山之南、沃野平畴上的“禹会村”时,我顿时浮想联翩。《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当时大禹会见诸侯的壮观场面。那是大禹的一个惊人的创举!它的意义,不止于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更重要的是,为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夏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天下一统”的格局。

大禹虽有盖世奇功,并未自以为是。《史记·夏本记》记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大禹若此时继承帝位,可谓顺理成章,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尽管如此,大禹的绝对权威和影响力早已遍及九州,深入人心,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大禹”,在推托不了的情况下,他才“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可见大禹的谦恭姿态和对权利、地位的淡泊境界。

下山时,已近黄昏,我们乘车驶过淮河大桥,几分钟后就来到涂山对面的荆山之麓。仰望着眼前这尊高大、神武的大禹雕像,由然而生敬意。只见他头顶栉风沐雨的冠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耒,脚踏俯首贴耳的蛟龙,目光坚毅,气宇轩昂,再现了他率领千军万马与汹涌的洪水搏斗的雄姿,展示了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的英雄气概。

http://s13/middle/4e3fbe22g9042417fecec&690

(从涂山顶俯瞰淮河对岸的荆山)

“导江河,平水患,万世永赖;受禅让,会诸侯,俎豆千秋。”这是我在禹王宫看到的一副评价大禹丰功伟绩的楹联。其实,大禹的功绩远非这些。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大禹,他是全人类向大自然“宣战”的第一人,也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伟大缔造者。特别是大禹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忧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联系万邦、九州大同的团结精神……几千年来,不断被炎黄子孙发扬光大,使大禹精神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大禹的故事,千古传颂;大禹的精神,万民仰止。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之根、之魂。在大禹精神的滋养下,优秀的中华民族将与时俱进,发愤图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正文约16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