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淮南日报》《炳辉学刊》和《江淮》发表,并获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棠樾烟云(散文)
○东方煜晓
http://s5/bmiddle/4e3fbe22g7cf5714c3ea4&690 (棠樾牌坊群)
游览歙县棠樾牌坊群那天,秋雨刚停下来,秋风突然多了一层凉意。
我们请了一位专职的导游小姐,陪我们一路参观位于棠樾村东首的七座牌坊。我认真地听着,看着,记着,想着,像是翻阅一部写满封建伦理纲常的线装书,而这部书又很厚很重像一块巨石,长时间地压在我的心里。
牌坊,古名绰楔,创自于唐代。原是建在里坊的入口处、用来旌表孝义的建筑。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后多建在交通路口引人注意的地方。采用的建材,也由原来易腐朽的木材逐渐过渡为能够经受自然破坏力的石料。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成熟期,牌坊的建筑日臻完善。棠樾牌坊群即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之一。
出村向东再折而北行,七座气势轩昂的石牌坊构成了一个月牙式的弧形。这些牌坊的顺序排列非常讲究,以“乐善好施”坊为轴心,两侧均有三座牌坊,从两头向中间看,均是按“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而成。整个牌坊群是一个一气呵成的建筑体系,既反映出不同时代风格的差异性,又体现了整体建筑的统一性。这些既符合建筑力学原理,又具有建筑美学特点的牌坊群,为国内外研究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建筑艺术和徽商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听着导游的介绍,我觉得,每一座牌坊里,都隐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令人敬仰,或可诉可泣,或血泪斑斑,或凄惨忧怨……
其中最忠诚的,是“命涣丝纶”坊的故事。明嘉靖年间进士鲍象贤,历任户部右侍文、兵部左侍郎等职。他为官清正,不畏奸佞,忠君爱国。在西南边陲发生叛乱时,他奉旨率兵征讨,不仅平息了叛乱,而且善于治理,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爱戴。鲍象贤殁后,皇帝如失肱股,非常惋惜,赐予他最高荣誉象征——牌坊,以旌表这位战绩显赫的功臣。
最感人的,莫过于“慈孝里”坊的故事。宋末元初,战乱频仍,群雄逐鹿,古徽州府守军李世达趁机起兵,妄想称霸一方。在军饷不济的困境下,他便开始广劫民财。当他得知棠樾村鲍家有钱时,便绑架了鲍寿孙及其父鲍宗岩,并逼迫其家人交出钱财,否则两人当中要杀掉一个。面对叛军的威逼,世代忠良的鲍家不愿助纣为虐,宁死不从。鲍寿孙为了尽自己的孝心,挺身而出,要求代父而死;而父亲鲍宗岩为了不绝香火,要求将儿子放了,自己就法。父子争死的场面,连叛贼也被打动,遂将二人全部放了。明成祖朱棣深受感动,认为“兹孝可风”,并“御制”此坊。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棠樾,得知此事后,欣然挥笔题对:“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最高尚的,是“乐善好施”坊的故事。这座牌坊是表彰清朝两淮通使司鲍漱芳的。清嘉庆年间,鲍漱芳垄断了当时扬州城的盐运市场,家财万贯,富比王侯。富甲一方的鲍漱芳主动为国分忧,放发了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三年的军饷;在淮河、黄河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时,又捐出小麦四万担、大米六万担,救济灾民十万余众,同时捐银修筑了长达八百里的淮河河堤。不仅如此,鲍家平时还有置田办义学、捐资铺路修桥等善举,在当地众口皆碑,倍受敬仰。
最凄婉的,是“节劲三冬”坊的故事。原籍上海嘉定的吴氏,当年以继妻身份进入鲍门,不久丈夫鲍文渊亡故,年仅二十九岁的汪氏矢志守节,终身不再嫁。在此后凄凉、孤苦的岁月里,她不仅孝敬公婆,而且将鲍文渊前妻之子当成亲生孩子扶养。最难能可贵的是,平时省吃俭用的吴氏,在年逾六旬时,将她长年积攒的私房钱全部捐出,维修鲍氏家族九世以下的祖坟,这令鲍氏族长大为感动,逐上报官府乃至朝廷,要求与男人一视同仁,立坊旌表。不过,此坊较之其他牌坊也有特别之处。在导游小姐的提示下,我们发现,坊额上“节劲三冬”的“節”字,其下部的“即”部明显偏斜。看来,名不正、言不顺的“填房”吴氏,尽管做出巨大牺牲,终究不比“正房”,足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之森严。同游者愤然,纷纷为吴氏抱不平。由此,我突发感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是多么伟大!她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公婆的孝敬顺服、对子女的悉心照料等,都是值得称道和效仿的,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在今天,应该继承和光大,应该永远也不会过时。然而,她们又是不幸的。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无数妇女的青春和生命遭到无情扼杀,就因为那一个毫无生命力的“节”字,往往会葬送她们一生的幸福。
离开棠樾时,天气已阴转多云。透过厚厚的云层,秋阳洒下一缕温和的光芒。回望一眼身后的牌坊群,我的心情比较复杂。在我眼里,那一排排牌坊,既像是一块块立功受奖匾牌,又像是一条条冰冷彻骨的精神枷锁。历史总归是历史,关键在于今天的人们怎样去对待,如果能够采取“拿来”的办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做到忠而不愚、孝而不懦、节而无怨、义则不偏,恐怕是最好不过了。
(正文1852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