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沂蒙布衣
沂蒙布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73
  • 关注人气: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兰陵镇到插柳口——寻访王鼎钧少年时的足迹

(2012-01-29 10:49:33)
标签:

兰陵

荀子

王鼎钧

插柳口

冰心

鲁迅

沈从文

文学

杂谈

分类: 在乎山水

2012年1月3日,几个朋友相约去鲁南古镇兰陵,寻访旅美作家王鼎钧少年时的足迹。

兰陵是个好地方。中国人,不论你喝不喝酒,你总该知道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这句诗吧。再不然,你总该知道战国大儒荀子曾经做过楚国的兰陵令吧。没错,兰陵美酒出自兰陵,荀子死后葬在兰陵。当然,兰陵历史上出过的名人实在太多了,而在当代,王鼎钧这个名字毫无疑问是兰陵古镇新的骄傲。

熟悉王鼎钧的人,喜欢称他“鼎公”。鼎公于1941年离开兰陵前往安徽阜阳,投奔李仙洲在抗战期间创办的国立二十二中。自那之后,“关山夺路”,当年的“怒目少年”再也没有回过兰陵。

从临沂出发,两个小时后,车到兰陵镇。自从知道王鼎钧是兰陵人,兰陵这个地名对我来说便有了不同的意味。这是王鼎钧上过小学的兰陵;这是王鼎钧在大老师荆石先生的教导下奠定朴素行文风格的兰陵;这是王鼎钧初识沈从文、谢冰心、郁达夫、巴金、鲁迅的兰陵;这是王鼎钧听母亲读《圣经》听父亲讲解《荀子·劝学篇》的兰陵;这是王鼎钧被中医潘子皋先生告知“文学没有用”的兰陵。岁月流转,70年了,今天,在兰陵镇已无处寻觅王鼎钧那曾洒落“一方阳光”的旧居,但有一个村子却与王鼎钧的文学生命息息相关,它就是兰陵镇西边的插柳口。

读鼎公的回忆录《昨天的云》,有“插柳学诗”一节,说的是自己十几岁时在插柳口跟随本族的二爷爷——也就是“疯爷爷”——学习近体诗的经历。“疯爷爷”的父亲,清末兰陵进士王思衍在高大的进士第周围遍植柳树,插柳口因此而得名。想想看,暮春三月,染柳烟浓,这里该是怎样一番诗意招摇的景象。我一直以为插柳口是个诗化的地名,所以当朋友老翟说要去兰陵拜访插柳口时,我有些半信半疑。

老翟下车向路人打听插柳口的位置,想不到,还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出兰陵镇向西一站路,你就可以来到插柳口。当年,整个村子所有族人似乎都生活在进士第的荫庇之下。如今的插柳口已没有柳树,进士第当然也早已荡然无存,村子里的老人为我们指点着进士第的位置。如今,在进士第的旧址上建起了数家院落。此处前临一片池塘,地势稍高,依然是村子里的风水宝地。

在鼎公笔下,与插柳口有关的文字,除了回忆录中的《插柳学诗》一节,还有《疯爷爷》《哭屋》等篇什,悉为精品。印象最深的,是疯爷爷对于“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解释,对于“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品读。这些例子,我在教学中一再引用。

至于《哭屋》,写落第书生的悲苦,人与命运艰难抗争的决绝与无奈,撼人心魄。当年,“我”深夜诵读《琵琶行》,读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时,袅袅从“哭屋”的某个角落传出若有若无的哭声。每每讲到诵读之功,我总喜欢举这个例子。我说:诵读真的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效。前年,看到鼎公的演讲视频,大吃一惊,真正的“乡音无改”啊。想当年,鼎公也是操着这样一口乡音诵读唐诗的吧。

前一阵子,王鼎钧作品研讨会在苍山举办,鼎公在写给大会的信中说:“很惭愧,我不能为家乡的文艺青年做什么。”其实,鼎公的文字,对家乡乃至中国的“文艺青年”加持多多,而且,我相信,它必将影响更多的人。

除了那片池塘,我在这村子里寻找所有带着沧桑感的东西,可惜少之又少。村东水沟的那座小石桥,不知王鼎钧当年是否从上面留下过脚印;谁家古旧的院门前那两尊造型别致的小石狮子,是否聆听过王鼎钧年轻的足音;那截衰草披拂的泥墙大概有70年了,当初它应该是齐崭崭的样子吧;还有废弃的磨盘,古老的石臼……有几户人家居然密植翠竹,在北方乡村,在冬天,这份青翠与鲜润格外惹眼。隔着70年的岁月,鼎公依然记得“表姐和她的同学坐在竹影里读冰心”的画面。

插柳口村中的道路两旁种着广玉兰,油亮阔大的叶子,在寒风中依然葱郁。http://s11/middle/4e3fb6e1hb7a1d2f3deea&690
村东水沟的那座小石桥,不知王鼎钧当年是否从上面留下过脚印;
http://s4/middle/4e3fb6e1hb7a1d46075b3&690
表姐和她的同学坐在竹影里读冰心
http://s7/middle/4e3fb6e1hb7a1d4a016a6&690
我在这村子里寻找所有带着沧桑感的东西
http://s8/middle/4e3fb6e1h78c36213dcc7&690
前临一片池塘
http://s16/middle/4e3fb6e1hb7a1d568c1bf&690

http://s16/middle/4e3fb6e1hb7a1d5a72c4f&690

http://s3/middle/4e3fb6e1hb7a1d5e1b732&690
如今,在进士第的旧址上建起了数家院落。
http://s14/middle/4e3fb6e1hb7a1d61bc1ed&690
那截衰草披拂的泥墙大概有70年了,当初它应该是齐崭崭的样子吧;
http://s11/middle/4e3fb6e1hb7a1d64c81fa&690
谁家古旧的院门前那两尊造型别致的小石狮子,是否聆听过王鼎钧年轻的足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部一个台阶
后一篇:卡拉永远OK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