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学好低年级语文?

(2010-07-05 07:15:06)
标签:

策略与方法

工作总结

有效学习

语文成绩

分类: 班主任案例

          学习语文篇——二下班主任工作总结3

    强调一句:本文总结的是二年级语文学习方法。中高年级还有更多学习方法。这里不作说明。

    早上来到学校,看到公示栏贴出一张大红榜。走近一看,原来是本学期的朗读比赛成绩。我们二年三班位居第一名。上一周公示了查字典比赛成绩,我们班也是第一名。我看了成绩,很高兴,也有些得意。辛苦工作,得到优秀的成绩,谁都会高兴的,不是吗?仔细看看其他年级的成绩,我发现朗读成绩、查字典成绩都与学校期中、期末的考试平均成绩有很大差异。类似于我们班的情况还有好几个班级:学校期中、期末测试,按照平均分排名次,我们这几个班级成绩都不佳,至少不是年级第一名。但是朗读比赛与查字典比赛都得第一名。如果进行作文竞赛,我敢肯定,我们班一定会拿第一。

      为什么语文竞赛类成绩我们班能拿第一,学校考试则拿不到第一呢?我想,原因就是:我们班有两个学困生,他们背班级平均分背的很厉害。语文竞赛时,考察学生能力,我班优秀学生能力特别强,比其他班级同学要优秀得多,所以我们班能拿第一。而学校考试,考的是基础知识和能力。我们班优秀学生这些方面不够优秀,至少没有比其他班级优秀同学高出一大截,因此班级平均分只能处于二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我们班的学生能力会逐渐提高,班级整体水平会逐渐上升,我相信我们班考试平均分排第一的那天会来到的。现在呢?现在还是要按部就班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不能为了眼前几次考试拼尽力气。悠着点儿,毕竟,学习的路还长着呢。

      今天的开头语有点过长。总结学习方面,还是要总结如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吧。

     1.听的训练。

     听的能力很重要。听懂别人的话,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这对于学生一生都很有用。我从听读、听讲、听背这三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听读,听老师读故事。听的时候,能听懂故事,边听边想,随时跟着故事往下编,随时能根据故事情节讲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练习时,最重要的是速度。要马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不给思考的时间。开始时没有一个人能跟得上,现在一学期过来已经有一半同学能跟着老师的训练速度来。

     听讲,听同学讲故事,讲新鲜事。一遍就要求听明白大体意思,能够复述同学所讲的内容。这一条的引申训练内容就是回家听新闻,记住内容,第二天到学校交流。还有提出一个问题,回家请教家长,记住内容,到校交流。

     听背,听一遍儿歌,就要背下来。听一遍名言警句,就要背下来。这项训练进行一学期了,仍旧没有达到更好的效果。听一遍能背下来只有一两个同学。听三遍全班同学都能背下来。每天记记事本我也采用听背方式。作业内容我只说一遍,同学们在本子上写。能记下来的同学写完后说第二遍,再找同学说第三遍。三遍过后全班都可以记下来。

    2.说的训练。

    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千年流芳。在当今社会中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是多么重要,就不需要我再进行强调了。在文章《从小练好嘴皮子功》中,我详细总结了本学期带领学生进行的说的训练。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总之,课上课下,读词、说句子、朗读课文,听讲故事,谈感受,交流看到的新鲜事,积累好词佳句……只要脑子里一直挂着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这根弦,说的训练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3.读的训练。

    学习语文,读是很重要的一项训练。长期坚持大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在家中预习课文,每天课文至少要读三遍,读到一个字不错,通顺、流利才算达到朗读的初级要求。课堂上的朗读则要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每节语文课,我都要拿出一定时间检查朗读,指导朗读。课堂之外,每天至少保证15分钟的朗读时间。《自主阅读》、课外书、儿歌都是朗读的内容。什么时候学生拿起一篇文章,不用练习,第一遍就能读得通顺、流利、语气合适,什么时候朗读就算初有成就了。

     4.写的训练。

     每天都写,每课都写。写感受、写新鲜事、看图写话、编童话、写儿歌……各种形式穿插进行,各种激励、交流措施交换使用。目的就一个:让学生一直写,一直提高写的能力。能写、会写、善写,到这个水平时,语文还能学不好吗?

      补充一句:做好听说读写四项训练的基础是熟练掌握生字词的书写、认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