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优势”的一个通俗解释
(2012-09-23 23:49:44)
标签:
杂谈全球化市场经济 |
分类: 随便说说 |
关于“比较优势”的一个通俗解释
——供非经济学专业读者茶余饭后参考[1]
高乐咏
学术术语被大众化之后,可以用来近似地说明一些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学习过相关专业的人一定不要把科学的概念和日常用语完全混同起来,否则就会出现并不值得严肃批评但又很难完全听之任之的笑话。随便举一个日常用语中的例子,就可以看到这种区别是多么重要,它有时会错得多么离谱,而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忽略。
平时大家在讨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所存在的某种优势的时候,常常会借用经济学中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专有名词——比较优势。在通常的语境中,人们使用“比较优势”一词时,大多含有这样的意思:甲和乙相比较,甲有什么优势,而乙又有什么优势,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那么我们的整体效率就提高了。于是“比较优势”就成了:自己跟别人比较,哪些方面是强项?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人也是如此。说的好听点儿,这叫“扬长避短”。不论从语法上,还是从逻辑上,这种说法好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听起来也很有道理,渐渐地大家都习惯这么用,彼此交流也无障碍。但是这跟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因为这个词儿用得比较广,我们不妨花点儿时间说说它本来是什么意思。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前身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要说清楚比较优势的基本概念,有必要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起。
请看下面的例子:
假如甲、乙两国相邻,就隔一条街;在甲国的饭馆里1升啤酒售价10块钱,而1盘炒辣椒售价20块钱;在乙国的饭馆里1升啤酒售价20块钱,而1盘炒辣椒售价15块钱。为了分析方便起见,我们先假设两个国家所生产的两种商品的质量等其他非成本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同时还假设两国间只有商品可以流动,生产要素和消费者不可以流动;上面“就隔一条街”的说法也是为了假定运输费用几近于零。
你说这两个国家存在贸易的机会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存在!乙国应该从甲国进口啤酒,10块钱一升,便宜一半;而同时甲国也应该从乙国进口炒辣椒,15块钱一盘,便宜5块。于是国际分工就出现了:甲国进口炒辣椒,出口啤酒;而乙国进口啤酒,出口炒辣椒。双方都赚了,消费者从中也得到实惠。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和分工原理一个最通俗的例子。甲国的啤酒比乙国绝对地便宜,而乙国的辣椒比甲国也绝对地便宜。国际贸易就是在这种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发生了,贸易双方都集中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通过交换可以提高两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我们把上述例子中的数字改动一下,看看是否还有贸易的机会(我们试着从绝对走向相对)。
现在假设甲国的1升啤酒卖10块钱,1盘炒辣椒的价格还是20块钱;乙国的1升啤酒价格也照旧是20块钱,但1盘辣椒的价格为30块钱。现在情况又怎么样了呢?注意,甲国的两种商品都绝对比乙国的商品便宜,那是不是说两国就不能通过贸易来增进福利水平了呢?或者说乙国在国际分工中就没活干了呢?根据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贸易确实就没有发生的理由。
但是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揭示出即使在上述新的条件下,两国间仍然存在通过贸易来获益的机会。
现在我们要看的是两种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了。在甲国,1盘炒辣椒可以交换2升啤酒;而在乙国,一盘炒辣椒可以交换1.5升啤酒。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商人,肯定会发现其中的商机:从乙国运1盘辣椒到甲国去,就可以换2升啤酒,比在本国可以多换0.5升;你再把这2升啤酒运回国,可卖40块钱,40块钱可以买回1.3盘辣椒。如果我们去掉中间过程,你最终会发现用了1盘辣椒换回了1.3盘辣椒。
再看相反的方向。原来在甲国1升啤酒可以换0.5盘辣椒,如果把啤酒出口到乙国,1升啤酒可以换回约0.67盘辣椒(这已经看出来是赚了),运回国内后要是再换成啤酒的话(可以看得更清楚),就能得到约1.34升啤酒。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了一下交换, 1升啤酒就摇身一变而成1.34升(质量完全相同的啤酒),很神奇吧?
通过贸易和交换,福利水平确实莫名其妙地提高了![2] 这其中就蕴含着“比较优势”原理的有趣逻辑。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的是,贸易是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某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则在另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各自集中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再相互交换,就都可以获利。
在后边这个例子中,我们却发现,乙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不管是啤酒还是炒辣椒,都比甲国贵,乙国一盘炒辣椒是30块钱,而甲国的炒辣椒是20块钱啊!但是我们仍能发现,乙国出口炒辣椒是具有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其奥秘在于:在两种商品的比价上,乙国的辣椒占有优势,因为在乙国,1盘辣椒在只能换1.5升啤酒,而出口到甲国就能换2升啤酒,何乐而不为呢?
甲国则在啤酒上拥有比较优势,我们倒过来看,甲国的1升啤酒在国内可以换0.5盘辣椒,而出口到乙国就可以换约0.67盘辣椒;那就是说啤酒在甲国便宜,而在乙国贵(可交换更多的辣椒)。于是出口啤酒是甲国的恰当选择。这里有一个要点,当我们作比较的时候,要注意去掉货币这一层面纱,通过交易背后的实物含量的增减来分析得失。[i]
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即使在什么项目上都绝对不如别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从相对的角度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特长的领域,并且通过分工和交换使贸易双方都获益。这才是“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的本来意义。
人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比较优势”,只是从字面上借用了一个经济学词汇,其所表达的意思更接近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或现代管理学中的竞争优势的概念。普通人取其大意使用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但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就不能滥用,否则就会严重破坏思维的严谨性。把一些跨学科的名词儿拿来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尚可,至少可以活跃一下气氛,但是内行的人要是较真的话,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年轻朋友们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对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是很有益处的,即便有朝一日你像我一样堕落成一个无所不敢谈的外交官,努力保持一份应有的严谨也还是完全有必要的。
上面这类问题不仅在我们汉语中出现,在英语中也经常出现。至于其他语种,因为我不会,所以不敢说是否也有,但估计难免。
我本人不是太介意借用学术术语,只是想提醒本专业的年轻同行们要注意科学概念和日常用语之间的区别而已。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初稿,星期二修改(都是在饭后吃饱了撑的休息的时候 干的这种小儿科的事儿)
[i] 这一点即便在本专业低年级的好学生那里好像也要费一点思索,他们可能要问:你说的乙国在辣椒上有比较优势,但是能实现吗?你的一盘辣椒在国内是30块钱,而人家甲国一盘辣椒只有20块钱,你把30块钱买的一盘辣椒运到甲国,就算免除运输成本,那也只能卖20块钱呀,不是还净赔10块钱吗?
我可以这样回答你:我们虽然把30块钱买来的辣椒出口到国外只能卖出20块钱,但是我们再用这20块钱可以买回来2升啤酒,按照国内每升啤酒20块钱的价格,咱们不就可以卖到40块钱吗?用30块钱换回来40块钱,应该没有赔本吧?这就是它的有趣之处。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好问题。它的价值在于,如果出口和进口贸易是分别由两组互不相关的企业来做,那么,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式就会有很多是要落空的。我们上面关于依据比较优势获取利益的观点,显然是建立在我们把进出口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全过程来考察而得出的结论。
我之所以重视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主体的确是分开的。如果出口的不做进口,那么上述问题就真成了个问题。在生产企业直接从事贸易的条件下,这种情况还很普遍,所以商务理论中更重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完全具有现实意义的。在他们那里,比较优势是国家层面的,而竞争优势是企业层面的。如果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那么只有竞争优势才主导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而比较优势只有在有助于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时,它才具有实际意义。
如果完全依据国家特有优势(country-specific advantage)去进行贸易,那么作为劳动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当然应该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30多年来我们也确实从中受益不少。但是这不意味着,在不具有总体国家优势的某些尖端领域,一些优秀的企业就不可以率先走得更远,否则华为、中兴成功的合理性怎么去解释?经济学理论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大格局的方法,但企业在实战中还是要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取胜。这一点一定要切记。
版权所有,请不要随便引用,或者至少提前告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