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辑(十二) 寻找工藤贤司(上)
http://s13/mw690/001qPNSagy6UqesP6jOcc&690寻找工藤贤司(上)" TITLE="人物专辑(十二) 寻找工藤贤司(上)" />
工藤贤司,日本画家。1938年出生在北海道,1957年就读于东京美术学院,擅长油画,作品曾获得某次画展的一等奖。如果不是一次偶尔的中国之旅,也许他会混沌地在东京作为一个油画家默默度过他的一生。
一次中国西安之旅彻底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某天,年逾五旬的工藤随几个日本文化学者来到西安旅游,随后到咸阳拜竭汉高祖陵,就在他随意游览到汉高祖陵墓附近的霍去病将军墓前时,被墓前的几尊石雕造型所吸引,对艺术独具慧眼的他竟然对这几尊汉代的石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竟然产生了留在中国专门考察研究这几尊石雕和汉刻艺术的念想。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骁勇战将,曾数次击溃匈奴的进犯,并且率部长驱漠北草原直捣匈奴老巢,为大汉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汉武帝惜其英才,赐其安葬于帝陵之内永伴皇陵。
和其他几位汉皇帝的陵寝比起来霍去病将军的墓前自然凋零冷寂,没有壮观的石人石马排列与陵寝两旁彰显能够皇家威仪,也许是为了表彰这位战功显赫的将军或是让他的陵寝与皇家陵寝匹配,不至于过于落寂,汉武帝恩准在他的墓旁安放了几尊石像,其中就有象征着他征服匈奴的石雕《马踏匈奴》,雕塑雕刻了一匹高大的战马扬蹄踩踏一个匈奴士兵的瞬间,画面造型主题突出,形象生动。还有其它几件雕像分别雕刻了牛、马、猪等守陵动物的形象。也许这些雕像的材料是采用了皇家石雕所剩下的边角废料,或是工匠们为了区别皇家陵寝石雕的规制,无论是《马踏匈奴》还是石牛石马石猪的造型手法都显得随意和简约,比如石牛石猪的造型就是顺着石头的自然造型,极为粗略地雕凿了动物的头部轮廓和眼睛,其它部位竟然保持着石头原来开凿的原始模样,雕塑造型使人看来憨实、拙扑,浑然天成。正是这种随意和简约的艺术风格,造成了霍去病将军墓前的石雕具有了与当时精细雕刻艺术很大区别的自然美感,达到了“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
这几件石雕作品默默地守护者霍将军一千多年,最终被后人所发现和赏识,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雕塑艺术的瑰宝。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具有了只有现代艺术才具备的造型模式和审美理念。
1980年,学贯中西的吴冠中先生在考察了这批雕塑之后就曾撰文充分肯定了这些雕塑的艺术价值,大加赞赏了这些雕塑的造型手法,引发了我国艺术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追求艺术的“形式美”便成了我们从极左思维所禁锢的艺术创作观点和模式中走向现代艺术的转折点。
1983年初,行者趁一次进京看美展的机会,特地绕道西安去了咸阳霍去病将军墓前考察了这些雕塑,同样被这些穿越时空的艺术所深深震撼。
工藤贤司和这些雕像一见如故,可见他的眼光不低,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从中国回去之后工藤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今后要全力以赴去到中国研究汉代石雕艺术。
可以说是中国汉代石雕艺术点化了工藤的艺术神经,唤醒了他心灵深处的某种能量的萌动和苏醒。他毅然说服了妻子,为了能够潜心地研究中国汉代石雕艺术,他必须长期或是后半辈子将一直住在中国,他的妻子和两个闺女很理解他,他和妻子平和地办理了离婚手续,辞去了在日本所有的专业职务,甚至彻底放弃了他研习了半个多世纪的油画艺术。只身来到中国,全心投入到汉代石雕艺术的研究上来,大有壮士断腕的悲壮气概。
工藤来到中国,并没有住在西安或是咸阳,而是在安徽的黄山脚下租下一座极具江南风味的庭院,拜了一位当地的艺术家学习书法和水墨画,可谓虔诚之至。当然,每隔三五月地会跑去咸阳霍去病将军墓前膜拜和揣摩。
这些故事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央视采访他时的电视画面中获得的记忆。
工藤给自己的研究工作订下了一个庞大的计划:他的整个研究分为三步,第一步学会中国的笔墨技法,用水墨艺术来摹画他所喜爱的汉代石刻艺术;第二步,将他所摹画的汉代石雕艺术上升到一个高度概括的境界;第三部,也就是研究成果的最高境界,吸收汉代石雕艺术的基本元素,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并且含有汉代雕塑神韵的全新的现代艺术作品来,最后的作品甚至要做到天然去雕饰,和大汉艺术浑然天成,达到所谓的“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
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艺术研究创作计划和庞大的文化传承工程,对一个年逾五旬的老人来说不能不说试一次生命的冒险,就是一个饱受传统文化侵泡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挑战,何况是一个日本人。
文化研习和传承有一个铁律,那就是“看不见的含量”。说的是地域生活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影响,似乎有一种人们看不见的因素在制约着传承人的研习效果。比如北京人说相声一定强过南方人,湖南人唱花鼓戏一定比北京人地道等等现象。
作为半路出家的日本油画家,我们不得不佩服工藤的勇气和率真。
他在此后的几年里都是由留守在东京的前妻为他举办他在中国所摸索的成果展览,一来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二来也是为他在中国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见糟糠之妻对他恩爱有加。
十年后,我又在电视上看到了工藤先生,此时的工藤已经满头白发,一袭白色唐装裹住瘦弱的身躯,俨然是一个艺术的殉道者的形象。眼睛里透露出婴儿般的圣洁目光。
看来,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艺术真地将这位东瀛之子彻底降服了,他似乎也在这种文化当中得到了新生。
期间,中国美术界也为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展览,还组织了相关专家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座谈和研讨,尽管他的这些画作对于汉代的雕刻艺术来说还处在起步的阶段。
二十多年过去了,工藤大师还好吗?
他对汉代石刻的研究到了哪一步了?
这些年来媒体一直没有相关的报道,我甚至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是否还在人世。
如果他真的走了的话,那他就是一个真正为艺术献身的伟大的艺术家,不管他的研究成果与否。
有了这个念头使我有了一丝不安和期盼。我渴望得到他的信息,哪怕是一个极坏的结果也好。
http://s6/mw690/001qPNSagy6UqewtesZ15&690寻找工藤贤司(上)" TITLE="人物专辑(十二) 寻找工藤贤司(上)" />
这就是霍去病陵墓前著名的马踏匈奴石雕,简约而粗矿的表现手法将一个垂死
挣扎的匈奴士兵被汉军的军马死死地踏在地上的造型栩栩如生。
其他还雕刻了石猪石虎石牛等动物形象,都无不是在保留原石材的自然造型基础上
寥寥数刀,稍加雕凿就将这些动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这是1983年行者在考察霍去病将军陵墓石刻时在石牛旁边留影
这是工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后期通过潜心研究用中国的笔墨绘制的汉代石刻
图像资料,说实话,很难看出他在这方面有何提炼和创造。
这是当年行者再看了有关工藤贤司的电视报道之后
所做的笔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