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次高压机组是值得推广的
热电机组,在90年代初,不少采用的是中温中压机组,3.85MPA,450度温度,那个时候,觉得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其热效率远远比低压机组2.5MPA要高的多。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能源的紧张,在00年代,不少热电厂选择次高压、次高温的机组,5.4MPA,480度温度。这机组,又比上述的机组效率更好,同时,投资也比高温高压的要节省40%以上。因此,设计院乐此不彼的设计这,厂家也理所当然地去选用。
随着这些机组大量的上市,在运行中人们发现,其汽水系统出现泄漏的概率远远比其它压力等级的机组要多,使得停炉次数也加剧,影响了正常的连续生产。
某日,去一家热电厂,该厂就是次高压次高温的机组。里面的总工,是我朋友,他咬牙切齿地说,他单位的采购一定有问题,否则怎么汽水管道上的阀门老是漏呢?我笑了,对他讲,出现这情况的,又不是你一家。
我们从金属材质深层次的技术配置来讨论,当初,次高压次高温的机组,汽水管道选用的材质,是按照GB-5310规范来设计的,主要采用的15GrMoG
,该材质设计最高温度一般在490度左右。在500度-550度,如长期运行,会产生珠光体和石墨倾向,随其发展,会导致钢材的蠕变、强度下降,最后发生脆性断裂。而我们锅炉机组运行的温度,在470度-480度左右。上述运行温度低于设计温度,按道理是不应该出现问题的。
人类是智能动物,智能动物总是有惰性的。人的惰性实际上就是希望舒适、自由。因此,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基本都是围绕这惰性来的。人们发明电话,就是为了省去千里迢迢的通知时间;发明电视,就是让做戏的人搬到家里,能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戏里的人;发明超市,将所有的商品集中在一起,能免去购物奔波的劳累。然而,惰性是要有限度的。
设计温度是490度,而运行温度能到480度,谁能保证监盘的锅炉运行人员,上班不打瞌睡,一不小心,将锅炉蒸汽温度,搞到500度,也未尝不可能的。或者由于表计的误差,超温是在所难免的。设计最高温度与运行温度实在相距太近了,无法保证锅炉运行温度永远低于设计最高温度。
国产的东西,质量,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世界上可能没有那个国家,政府每周都有一个质量报告的。我们中国就是怎么干的,是否我们全民都重视质量,没有假冒伪劣的产品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一定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凡是宣传的东西,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阀门、法兰等汽水管道上的配件,以及汽水管道本体,其质量确实很难保证的,我一直建议,我们电厂主机物品的采购,不要老是去选择价廉物美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价廉物美的东西,一分价钱一分货,是永远的主题。采购主要设备部件,一定要去有信誉的大企业,特别是在电力行业有备注的生产厂家。这样,就能避免干为了贪便宜几千元钱,而使停炉损失几十万元的傻事。
闲话说了怎么多,怎么去真正解决这问题呢?从源头抓起,这句很实在的话,用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上面的主要矛盾,就是设计最高温度与运行温度实在相距太近了,相差就10度温度。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如能将运行温度降低到450度的中温,压力还是原来的次高压5.4MPA,那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这里所说的运行温度降到450度的中温,并不是简单的在运行中,降低锅炉主蒸汽的温度,而是选用中温的金属材质。
由此,中温次高压机组,就被人们接受了。中温次高压机组的优点(与次中温次高压相比):
1、投资省。由于是中温参数,故采用的金属材质比较简单,不少20G就可以了,造价至少低于20%。
2、金属材质不容易过热。采用中温材质,变形温度在470度-480度之间,与正常运行的450度温度差距比较大,出现问题的概率就比较低。
中温次高压机组,与次中温次高压相比,当然也存在问题,主要是热效率稍低。但是,如将中温次高压锅炉+背压机组这样的组合,热效率没有想象的低。因为,背压机组的进汽温度提高,其排气温度也相应提高。当然,排汽温度的提高,虽然与进汽温度不成正比,但对于背压机组的热效率的提高,或背压机组发电量的提高,是微乎其微的。
中温次高压机组,中温高压机组,与背压机相匹配,确实有很多优点,值得推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