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鉴老师“中国教师报”发文,炮轰当前在中小学教学中正流行的“堂堂清”(一)

标签:
培训提高成绩学习流程张同鉴视频 |
分类: 教育 |
张同鉴老师“中国教师报”发文,炮轰当前在中小学教学中正流行的“堂堂清”
“堂堂清、日日清”是伪命题(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堂堂清、日日清”牵动着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神经。已经成为学校约束教师,教师和家长要求孩子的潜规则。大家似乎都把“堂堂清、日日清”看成了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一个标准。而实际上,“堂堂清、日日清”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是一个伪命题。用这个伪命题要求教师和学生,并以此为衡量教与学的标准,就难免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严重的偏差和问题。
本文分十二个部分阐述。
一、什么是“堂堂清、日日清”?
“清”在这里的意思是完毕。
“堂堂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班级全体同学记住、理解或掌握本堂课学习的所有的知识技能。“堂堂清”要求教学的每一堂课,都要对当堂课的知识教学完毕。即教师教得完毕,学生学得完毕。
二、“堂堂清、日日清”的历史背景
说来话长,“堂堂清、日日清”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
中国人历来以勤奋著称,教学也是一样,常以古人的“今日事今日毕”要求孩子的学习。在没有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对学习的原理缺少心理科学的认知,除了让孩子勤奋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尽管拿“今日事今日毕”要求孩子学习是不恰当的,但还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经常被严师和严父用来做训诫孩子的经典和学习的行动标准。
古代私塾先生,教授四书五经,要求背诵,不要求理解。学生会背,称为学完。对一个内容的学习,老师也会有时间要求。这个就类似于今天的“堂堂清、日日清”,只是对时间上的要求,没有今天精确。
有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就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力图完成。
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很长时间里,学校的教学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授课者的目标,就是努力追求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让所有学生听懂、学会当堂内容。许多教者感觉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通常是教的方面完成了,而学的方面不是很理想。
学生家长,更是经常叮嘱孩子:上课一定认真学,务必当堂弄懂所有学习内容。当天事情当天做完,不能拖到第二天。家长总是主观想象,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定胜天”、“亩产万斤”的急躁冒进思想,在农业、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纠正。但这样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思想意识还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大家仔细想想,“人定胜天”、“亩产万斤”、“堂堂清、日日清”是不是一脉相承?
由于“堂堂清、日日清”似乎有些历史依据,又符合家长和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加之一些教育名人的推波助澜,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堂堂清、日日清”似乎没有丝毫的怀疑。一些本来对“堂堂清、日日清”有些质疑的人,看着许多的学校都在做“堂堂清、日日清”的事情,也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堂堂清、日日清”是必须的,天经地义的,是不可逾越的铁律。
教师和学生没有做到,总是责怪自己没有做好,才没有做到。岂不知,“堂堂清、日日清”是天下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的事。
三、“堂堂清、日日清”是不可能做到的
较之“堂堂清”,“日日清”则是学生在一天之内更不能完毕的事。一是,学生当天保质保量完成当天的作业不容易做到;二是,也没有足够时间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即便有时间,仅仅是当天的巩固,也是远远不够的。每天学会的,第二天、第三天也会遗忘许多。
私塾先生要求学生的只是会背,一时记住了,又没有理解,当然谈不上“清”。
今天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求更高,用一堂课或一天的时间,达到“清”的程度更不可能。
所以,从学生方面看,学习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的。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布置重复性的课外练习,也经常在复习课中多次反复巩固前面的教学内容。事实表明,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堂堂清”和“日日清”也是做不到的。
从学校的教学管理上看,“堂堂清”也是做不到的。如果你能够做到,为什么后面还有“日日清”呢?“日日清”也是做不到的,如果你能够做到,为什么后面还有“周周清”和“月月清”呢?
家长是课堂学习的过来人,尽管所有家长当年都没有做到“堂堂清”和“日日清”,但我们的家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又希望孩子能够做得比自己更好。总认为老师要求一定有道理,自己的孩子有无限的潜能。
其实,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讲“重复是学习之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所有家长都重视孩子的课后复习、考前复习。所以,家长也是绝对不相信“堂堂清”和“日日清”的。
不可否认,让全部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些课堂是可以做到的。不过,所谓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只是当时达成。把学生暂时达成教学目标,称之为“清”,视之为完毕、结束,是不妥的。教者,看着课堂里的学生都会了,认为教完了,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学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从学会时起,遗忘便开始了。说学会就“清”了,完毕了,明显是不负责任的。
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堂堂清、日日清”都是不可能做到的。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人,都应该明白。
四、“堂堂清、日日清”不是创新
许多学校在搞“堂堂清、日日清”。一些学校还在这个方面做文章,弄出新的模式、新的花样,吸引其他学校去观摩学习。一些年轻教师,还以为“堂堂清、日日清”是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其实,无论怎么搞,“堂堂清、日日清”都算不上创新的教学理念,它本质上就是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
学校,是为社会提供智慧、输送人才的源头。
作为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在人本关怀和教学的技术含量等方面有所建树。
试问:
“堂堂清、日日清”是以学为本了吗?
“堂堂清、日日清”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堂堂清、日日清”能给学生增添什么核心素养?
“堂堂清、日日清”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堂堂清、日日清”体现了什么智慧?
“堂堂清、日日清”有什么科学原理和技术含量?
“堂堂清、日日清”符合什么教育和心理学规律?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无论从什么方面考量,“堂堂清、日日清”都是不应该被推崇的。
笔者也曾去搞“堂堂清、日日清”的名校考察,只看到师生的苦累和紧张,课堂里没有人本化的气息。其教学活动还侵占了师生大量的休息时间。
“堂堂清、日日清”,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不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注重学生素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它的存在已经极其不合时宜。
“堂堂清、日日清”的存在已经给广大学生以及中国教育带来一定的危害,再不矫正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堂堂清、日日清”是个伪命题
“堂堂清、日日清”,确实是一个伪命题。
“堂堂清、日日清”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首先,“堂堂清、日日清”违背了“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学原理。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从哲学的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是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教者必须量体裁衣,根据学生能力确定教学能够达到的要求。
而“堂堂清、日日清”是管理者先给教师下达指令,教师又站在教的角度,给学生下达指令。这样以教为本的指令,明显忽视了学生作为“内因”的决定性作用。
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在学生这个内因上想办法。教者应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其内因发挥更大作用。学生想学了会学了,教师再对其进行适当的帮助,就容易有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堂堂清、日日清”违背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的理念。
“堂堂清、日日清”,让学生做无法完成的事情,不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以人为本变成一句空话。
“堂堂清、日日清”不考虑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同一个学生也会有情绪变化的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能力的不同,消化、理解的时间是有差别的,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这是不对的。这明显不是因材施教。
“堂堂清、日日清”明显是有违“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
第三,“堂堂清、日日清”是违背认知规律的。
从不会到会,再从学会到掌握牢固,是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的,绝不是一堂课或一天时间就能够完毕和结束的。艾宾浩斯的心理学实验表明,记忆在1小时后遗忘56%、一天后遗忘66%。即使是班级第一名,最多就是课上的所有内容都会了、懂了,不可能掌握牢固,课后不复习、不巩固,依然会遗忘。
学习与吃饭不同,饭吃过了,就到肚子里了;知识学习过了,到脑子里了也会遗忘。遗忘了,就不在脑子里了。所以说,“堂堂清、日日清”是违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
“堂堂清、日日清”是拔苗助长,操之过急。
第四,在教学实践中,也从来没有“堂堂清、日日清”的事实存在。
每个教师,在实施新课前,都要对旧课进行复习。这样的操作本身就表明,教师是不相信上节课做到了“堂堂清”、“日日清”的。
会学习的学生,每天晚上及之后的时间里,都会对学过的课程进行复习巩固。学生这样做,也是不相信学习可以做到“堂堂清”和“日日清”的。
这里的“清”,意思是完毕和结束。显然,再好的教学也做不到让学生的学习,当堂或当天学习完毕。课堂上全部懂了的学生,也仅仅是懂了,会了。远远没有达到熟悉、熟练、掌握牢固,可以应用的程度,不能成为完毕、结束。
过去,有留级制度的时候,各个年级都有学生留级。现在没有留级制度了,跟不上班的学生仍是存在的。
在中小学的各科考试中,能够得到满分的学生是极少数。而这个少数也并不是因为“堂堂清”就能够得到满分的,他们一定是在课后下了功夫的。
一些名校在搞“堂堂清、日日清”,他们的成绩优异,也不是“堂堂清”的功劳。其师生在课外的功夫厉害,睡眠时间减少了,有的连做操和吃饭排队的时间都用上了。如果他们真的做到“堂堂清”了,还在乎课外这些时间吗?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找不到一个做到“堂堂清”的课堂,也找不到一个做到“堂堂清、日日清”的学校。
“堂堂清、日日清”,其实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说辞。
中国“学改”第一人张同鉴简介:
2011年,连续出任北大学习力培训营主讲老师。同年,央媒中国青年网报道了张同鉴和学习流程,称张同鉴为给两个小时就可以改变学生命运的魔术师。
2014年起,“张同鉴学习流程”在全国多地推广,在实现学生轻松快乐学习,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各科成绩。